第56章056
第五十六章
一顿饭吃到尾声,秦氏派来接十一娘的人也来了。看到这阵仗,徐令则几人便知这里面是有什么事儿,便以还有事为由主动提出告辞。
双方便在潘楼门前分别,上了各家的马车。一辆车朝南,一辆车朝北,各回各处。
沈隽在上车时,还抱着那只被十一娘子捡来的猫,猫儿也乖觉,半点儿不挣扎,任由她抱来抱去。
许是吃饱了,正舒坦着,在她坐下之后,还在她怀里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然后将自己圈成一团,闭上眼睛小憩起来。不多几时,就打起了小呼噜。
其他人在一旁看的有趣,目光忍不住一个劲儿地往这边瞟,尤其是荷香,看着看着便心痒痒的,试探着伸出手,想要摸摸这只猫儿的脑袋。这小脑袋毛茸茸的,一看就手感很好。
伸手的时候,还拿眼睛悄悄瞥了眼沈隽,见她没有阻拦,胆子便更大了。谁料当她的指尖刚刚触碰到猫毛末端时,原本安安静静躺着的猫突然动了动,还把其中一只前爪摁在了自己的脑袋上。在它刚动弹时,荷香的动作不由僵住,但在看到它之后的动作时,顿时又被逗乐了。
“你说说这小东西多机灵,我还没碰到它的脑袋呢,它就跟察觉了似的。”“可能是因为你碰到它的猫毛了。“沈隽笑了笑,“若是我碰到你的头发,你能不能感觉得到?”
荷香顿时恍然,有点儿感同身受,不觉点了点头,“如果照你这么说的话…好像也有道理啊。”
另一边,七娘子原本正靠着车壁休息,听见她们俩的对话,也将视线移到了沈隽怀里的猫儿身上。
“我似乎记得,这只猫是一蓝一黄的鸳鸯眼儿?”“正是。”
“若是如此…“七娘子若有所思地道:“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鸳鸯眼的猫儿身上大都带着点儿病,多半是耳朵听不着声音,不知这只猫能不能听到。沈隽闻言,抱着猫的手不由得紧了紧,同时低下头,看向正在自己怀里睡得敞开肚皮的猫。
如果它的耳朵听不见,十一娘子会不会嫌弃它,会把它扔掉吗?兴许是看出她在想什么,七娘子刚想说若是堂妹不想要了,我养着它便是了,但话还没有说出口,她便想起自家父亲闻不得猫毛这件事,顿时有些意兴第珊,也不说话了,重新靠在车壁上,闭起眼睛假寐。约莫半刻钟之后,她们一行人回到府中。
七娘子一早上累了个够呛,简单洗漱了一番,便上床歇下了,丫鬟们则是各干各的。
如今已是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早晚时候竞是比还没开春时还要冷上几分,此时虽然是正午,但依旧带着几分凉意。担心把猫放在外面,它会被冻坏,沈隽便暂且先将它安置在自己住的屋子里。
“好好在这里呆着,不要乱跑,我等会儿就回来。”她弯下腰,跟小猫那双漂亮的眼睛对视,耐心地叮嘱道。说完自己也忍不住笑了笑,小猫怎么能听得懂人类的话呢?她又伸手摸了摸它的脑袋,然后便推门出去了。走了几步来到书房,掀开帘子进去,一如往常那般打扫过两遍之后,沈隽这才走到角落那张暂时属于自己的小桌前,铺开一张空白的竹纸,又往砚台里倒了些墨汁进去,拿起一旁那根已经快要被自己写秃的笔,照着一旁的字帖开始练字。
书房内安静极了,只有笔尖落在纸上唰唰的响动,或是纸张被掀起的声响,或是墨条与砚台接触的动静。
不管是写字还是背书,沈隽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神情都极为专注,她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效率也是极高。
从一开始的《三字经》到《百家姓》,再到《千字文》,接着从《弟子规》到《幼学琼林》,再从《千家诗》到《声律启蒙》。这其中有一些是她在前世便曾经接触过的,此时与其说是初学,倒不如说是一场时隔已久的复习。
但也有一些是只听说过书名,或是其中的几句,对其背景和主题有几分了解,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里面的内容。
对于这一部分,她与初学者并无两样,甚至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观念的差异,她刚刚学起这些的时候,比大周土生土长的孩童还要费劲几分。好在过了这么些时日,她已经跨过了最不习惯的那个阶段,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就连于先生特意给她增加的课业,在适应了强度之后,学起来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了。
果然,人就是在不断适应中成长。
在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她放下手中的笔,拿起面前这张写满了字,但墨迹尚未干透的纸,对着上面吹了口气。
眼角眉梢流露出一丝放松,又很快敛去,视线落在上头,认认真真地从头看了起来,检查字里行间是否有错漏之处。好在直到她看完三遍,都没有发现不对的地方,不由松了口气。等到确认上面的墨迹彻底干透,才将其收好装进书袋。说起方才那个书袋,造型规整,针脚细密,连余先生见到都夸了一声不错,沈隽当时便笑起来,说这是自家阿姐一连花了好几日的工夫,陆陆续续地拍空做,才赶在自己离开盛京前做好的。
从书房回到住的地方,沈隽刚推开门,就看见荷香正蹲在自己用篮子做的那个临时猫窝前,聚精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