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第 401 章(3 / 6)

润笔,都给牵复帝写到奏折里去了。

征西副元帅乃原昌州总兵,也是个武将。自做了官之后便开始念书识字,给皇上写奏折什么的倒是不成问题。而且,他的奏折一般浅显易懂,多是些白话,不管是以前的宣和帝还是现在的牵复帝看起来都不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不过,简单写上些还好,要叫副元帅写上长篇大论,他就觉得手腕疼得厉害,还不如多耍几个大刀。

鸿薪王给牵复帝的奏折不断,大仗小战都写得很是详细。如此一来,也方便了牵复帝了解边疆战况。

星石岭一役,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已经殉国陈将军预判错误,一心想将星石岭从雅砻手中夺回,却不料中了雅砻的奸计,不但没能夺回星石岭,反而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这话还是说得好听的,难听点就是急功近利,听不进别人劝阻。

但人已经死了,现在再揪着这个不放也没什么意义。

鸿薪王作为牵复帝任命的大元帅,本来就是征西大军中军衔最高的。

初来乍到的那段时间,鸿薪王并没有指手画脚,非要掺和什么,但随着在边关时间长了,鸿薪王对于与雅砻对战的了解逐渐加深,倒也能参与其他将领之间的讨论了。

说起来,大元帅比起副元帅更难融入这个征西大军之中。副元帅好歹原先就是武将,而且拐弯抹角的还能与其他的将领抠出些渊源来。但鸿薪王是个王爷,主要的势力范围还是在京城附近,在边关这边还是相形见绌的。

边关这边弯弯绕绕比起京里来说,相对少一些,且人际关系也没有京城复杂。多数情况是,只要身上有军功,有能力,能打,就能获得戍守边关的武将和士兵的认可。

副元帅虽说也是个武将,但上没上过战场,刀尖上有没有沾过血,这些在其他将领和士兵心中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鸿薪王首先是个王爷,其次才是征西大元帅。不上战场,天天就在后方,撑死了也就只能算作是一个监军。是以,一来就没能受到边关将士们的拥戴。大伙儿维持着面上还过得去的礼仪,这大半年也就这么相安无事的过去了。

后来,大概也是鸿薪王意识到自己老窝在后方不行,就主动提出要跟着去打仗。

这话一经出口,立刻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

所有将士都觉得鸿薪王是在给自己添乱。

一个养尊处优的王爷,上战场

逗呢吧

别说能不能杀敌了,指不定还要派人保护。

当时,就鸿薪王上前线的事,也是经历了一番争执。

最后,鸿薪王干脆就对两个反对得最大声的将军下了战书。

因为宣和帝尚武的缘故,鸿薪王在京里的时候就曾特意聘请名师习过武。虽然比起周行王还是差了些,但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还是鸿薪王更胜一筹的。

经此一“役”,鸿薪王才算是勉强得到了边关将士的认可。

而后又上了战场杀敌,倒也立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军功,这才算是在边关彻底站稳脚跟了。

鸿薪王的奏折写得明明白白,而牵复帝也并没有将这份奏折完完整整地“搬”到早朝上,只捡了一些紧要的说了。

鸿薪王是直面过雅砻大军的,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感受雅砻大军的狠戾。

鸿薪王之前虽然一直在后方,却也十分关注前线的事,时常与前线退下来的将士交流。

几个将军都知道鸿薪王是为了给牵复帝写奏折,虽说有些嫌烦,但也都是知无不言。只是动动嘴皮子已经很方便了,真叫他们提笔,那才是要了他们的老命呢

所以,鸿薪王隐隐能觉察到这一次的雅砻,似乎是动了真格的了。

以往大概还是惜命,两军交战之时,虽也是豁出去,但那也只是因为身体的本能。见到刀枪的时候自然也怕,会避让。然而这一次,就像是真的不要命了似的

鸿薪王一时也不知雅砻那边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只与几个将军已经谋士商讨了一番。

这些事都被鸿薪王写进了奏折,一路快马加鞭地送回了京城。

京城里的官员对边关的战况都还停留在了鸿薪王的奏折上,从知道征西大军退守玉门关之后,整个朝堂的气氛都十分沉重。

就连因为儿子降生而显得有些傻乐的墨珣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神情都跟着凝重起来。

然而实际上,墨珣只是“入乡随俗”罢了。

周围的同僚都是一脸沉重,自己反而喜形于色这不用别人说,墨珣自己都觉得不对劲了。

朝堂上氛围很不好,就连大理寺中的同僚也是一样的神情。

饶是这样,却也丝毫不影响墨珣回家之后看到小阿豨时的好心情。

阿豨虽然已经取了大名,但叫“阿豨”还是更亲近一些。

而且,阿豨年纪小,话都还不会说,牙也没出,叫大名也没什么必要。

更何况,“阿豨”这个乳名,从阿豨还在林醉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叫到现在了,突然喊“衔霖”,阿豨都不一定能反应得过来。

林醉怀孕的时候就已经给石里乡里去过信了,是伦素程给回的信,说是外祖和姥爷知道了之后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