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木森林地后,一场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建设日常,正式拉开序幕。
他先是将专业的育苗盘装满基质土,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几个种子包装袋,将黄瓜和番茄种子,一粒粒地点播到育苗盘的穴孔里。
播种完成后,他用喷壶将基质完全喷湿,然后盖上透明的塑料盖,形成一个迷你温室,静待生命的萌发。
然后在每天定时为混凝土桩柱进行喷水养护的同时,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温室大棚的快速建设中他采用了一种在北美流行的建造速度极快的“高通道冷拱棚”方案。
林予安启动徐工XC760K装载机,先是在营地东南角,清理并平整出一块约60平米(长10米宽6米)的场地。
然后,他拿出了一件新工具,向镜头展示道:“这是一个T型柱打桩机,通常用来给农场的围栏打桩,但今天我要用它来为温室打下地锚。”
林予安沿着场地10米长的两条边,用卷尺和石灰粉,每隔1.2米就做一个精确的标记。他解释道:“这个间距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温室的结构强度,在阿拉斯加,必须考虑大雪的承重,所以不能太稀疏。”
接着,他将一根外径为50毫米、壁厚2.5毫米、长1.5米的重型镀锌钢管地锚,对准第一个标记点。然后启动打桩机,哒!哒!哒!……
伴随着沉闷而有力的冲击声,坚硬的钢管被一寸一寸地打入解冻的土地中。
林予安用一个带有磁吸功能的水平尺,时刻校准着地锚的垂直度。
最终,当地锚被打入地下整整1米,只留出半米在地面之上时,他才停手。
在短短两个小时内,20根地锚,如同士兵的队列般,精准地矗立在场地的两侧。
当地锚打好后,林予安从物资堆里,搬出了10根预先定制好的,弯成完美半圆形的镀锌钢拱管。“这些拱管的直径比地锚稍小些,是45毫米,这样才能完美地套接进去。”
“不过这个步骤我一个人无法完成,我需要找个人帮忙。”
他一边说,一边给斯坦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斯坦很快就骑着全地形摩托赶来。
这根拱管的总弧长接近9.5米,能跨越6米的宽度,并达到约3米的中心高度。
他们将拱管的两端,分别对准两侧的地锚,用力向下一插。
只听“咔”的一声,拱管稳稳地套接在了地锚之上。
短短半天时间,一个由10个巨大拱形组成的,充满了现代感的温室骨架,就拔地而起了!林予安拿出更多的连接件和直管,他又用连接件,在拱架的顶部中心线,以及两侧肩膀的位置。安装了三根长达10.8米的纵向檩条,将所有的拱管连接成一个极其稳固的整体。
骨架完成后,林予安用木材,快速地制作了温室南北两侧的端墙框架。
并在其中预留出门和两个可以手动开合的通风窗的位置。
最后,便是最关键的封膜,他拿出了那卷巨大的规格为,宽14米、长15米,的农用大棚塑料膜。在斯坦的帮助下,将巨大的薄膜,完整地覆盖在整个金属骨架之上。
然后用了专业的压膜槽和压膜卡簧,将薄膜铺好后,拉紧,再用波浪形的钢丝卡簧,将薄膜卡进槽里。用这种方法,薄膜绷得非常紧,像一面鼓,能抵抗每小时八十公里以上的强风。
而且到了冬天,也可以很方便地再加一层膜,形成双层保温结构。
短短三天时间,一座充满现代感的温室大棚,就奇迹般地矗立在了这片荒野之上!
林予安又花了一天时间,在温室内部完善了高架苗床和滴灌系统,并将所有之前培育的菜苗都移栽了进去。
看着这片刚刚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菜园,林予安没有过多停留。
他的目光,转向了营地另一侧那座更加庞大的挑战,那座由一百二十棵巨大原木堆积而成的“白木山”。
混凝土养护期还剩下十六七天,他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对这些木材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在日常完成了对混凝土桩柱的例行喷水养护后,林予安走向了那台已经组装好的便携式带锯机。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将一根直径约35厘米、长约8米的墙体原木,从巨大的木材堆上,运送到带锯机的轨道旁。
徐工XC760K装载机,换上抓钩附件,巨大的机械抓钩,轻松地将这根重达数百公斤的原木抓起,然后稳稳地放置在带锯机的待料区。
接下来,将原木滚动到带锯机的轨道上,并用机器自带的夹具将其牢牢固定。
他用手在原木的横截面上比划着:“我的目标是把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削平,让它拥有两个绝对平行的接触面,为后续的墙体堆叠做准备。”
“这样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木材内部水分蒸发的面积扩大,从而加速它的干燥过程。他仔细地校准好切割标尺,设定好第一刀的切割厚度大约5厘米。
然后拉动带锯机上本田发动机的启动绳。
“嗡嗡”
伴随着稳定而有力的轰鸣声,长长的带锯条开始高速旋转。
林予安戴上护目镜和耳罩,双手稳稳地扶着锯头,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