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宫的影响力,省得动不动就有流言蛊惑人心,两全其美。
二郎在前朝,她便在后宫。
二郎早就择好了自己的年号。
贞观,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他们一家所求的从来都是以正道示天下。
***
孔府。
李承乾嘴角噙笑,面对身前冷脸但礼数一应俱全的孔颖达连眉都没皱一下。
与之相反的则是跟在李承乾身边的李泰。
他牢牢记着来之前李承乾的嘱咐,垂着脑袋整个人散发着“我错了”的气息。实则若非李承乾遮掩在宽大袖袍下的手撑着他的腰腹,他可以给孔颖达表演一个倒地就睡。
“殿下是未来的君,臣既为殿下夫子,天地君亲师,殿下连身边小事尚且不能约束已身又遑论家国大事?”
“殿下自小聪慧,陛下对殿下付以重望,臣又怎能怯懦不言,自该犯颜直谏。”
自该犯颜直谏……
臣死无所恨。
遥远的仿佛来自千年前的苍老声音带着怒意与决绝飘荡而来,李承乾神思恍惚,忽然便觉此情此景飞速转变。
他的眼前不再是敛目低语的孔颖达,他的身侧不再是乖巧听话的李泰。
是怒意滔天,是恨铁不成钢,是失望万分,是眸底露骨又直白太子不堪大任的孔颖达。
是讥笑嘲讽,是恨屈居人下,是野心勃勃,是声音懒散又高傲阿兄不学无术的李泰。
是白茫茫一片无所依,是孤单单幽魂无处寻。
眼前闪过白光,李承乾搭在双膝上的手下意识一紧,不明白自己方才是怎么了,可偏偏越是回忆越是想不起。
“殿下?”
似乎是不满李承乾的闭口不言,孔颖达微蹙眉心放下手中《论语》。
李承乾微晃脑袋,他是忘记了什么吗……还是因为穿越他的记忆也受到影响变得混乱?
李承乾刚压下心中古怪,突觉心脏痉挛,脊背瞬间绷直。
李承乾咬牙,只感后心湿冷一片,深吸好几口气才平复痛感,他的目光落到摊在二人中间的《论语》缓缓道:“承乾想要请教夫子论语中一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解?”
孔颖达语调不变:“句读之法稚童开蒙便学,自有师父夫子教导,殿下何必明知故问?”
李承乾隐秘借力案桌放松身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该句的上一句却正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可解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这样也可以说通不是吗?”
这句在后世相当出名,甚至也有许多相关论文阐述。
原断句算是古代主流说法,但正是这个断句其意却在近代充满争议,就是否愚民这点正反方打得不可开交。
而其他断句到底多是不符合先秦时期的说话方式,且后来挖出的《尊德义》就有此句详解,故而便有另一种观点,原断句无错只是因为通假字而造就文意解释不同。
不过李承乾原意并非如此。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李承乾不评判哪个是对是错,他只是想用这句话做诱饵。
孔颖达不动声色,他当然知道这样的解读谈不上对,可……
“殿下缘何有这般想法?”
“不过是承乾在翻阅论语之时此句恰好被一工匠所见,工匠识字不多彼时便将此句断为这般。”
李承乾指尖指向《论语》上细致的“标点”:“虽言句读,但几乎是根据虚字判断,且多是在句末点上一点,总归不能包含全部,正文中间鲜有符号将其隔开,容易造成误读。”
“甚至有符号已是少见,市面上流通的书籍便是连句末一点都无。”
“此时若无好师教导,便很有可能产生差错以至于误解孔子之意,这是承乾在这几日一直思索的问题。”
如今有纸,不至于如同先秦时代竹简刻字不便。
“承乾知夫子乃孔子后人,往来战乱四百余年,民间儒学南北分立,夫子一直渴望重铸儒学,不知学生所言对否?”
孔颖达轻哼:“自要重拾祖上之风,臣从不隐瞒。”
“所以殿下的意思是要想推出一套新的断句之法?”
李承乾抬眸:“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微扬的语调,是明显的疑惑与自问自答。
“这般解读亦可说通,夫子你说,这是不是真的很有趣?”
李承乾侧首,好似个求知若渴的稚童。
孔颖达当即接口:“语气之分。”
“殿下不仅是要区分停顿更是要区分语气?”
李承乾点点《论语》:“有何不可,夫子本就是想重注五经的不是吗?陛下应也是有这个意思的。”
出自孔颖达之手大名鼎鼎的《五经正义》李承乾还是知道的。
“何苦说些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大道理,一点之差便能衍生千百般意。这书是给全天下文人读的,夫子难不成愿见自家先祖言语被曲解?”
“何况若有断句标点,其作用又哪里局限于典籍呢?”
“医书亦是书。”
“若是再让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