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曲辕犁(1 / 3)

太快被发现以致李承乾根本还没想好借口,难道嘴巴一张都推到杂书上头去吗?

所以李承乾暂且只回答了李世民的第一个问题。

“此物名唤曲辕犁。”

李世民指尖摩挲曲辕犁那一处弯曲的犁壁:“同直辕犁做区分吗?名字倒是贴切。”

李承乾一顿:“阿耶还懂这些?”

我靠,这要他接下来怎么忽悠。

李世民点头:“略懂一二,打仗打仗可不单单是退敌那么简单。战后收拢人心恢复农力我都有与当地官吏一道跟进,也都见过这些。”

李世民说着冲身后招手:“在你昏睡的时候我又唤了司农卿过来。”

这司农卿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

这位起先不过是个八品小官,但为人务实,真真切切研究琢磨了二十年的农事,也跟着老一辈求教过,跑过各处的田地。还是李世民为尚书令时看中提拔的,这才慢慢爬到了司农卿的位置。

司农卿两眼放光,兴奋地自李世民手中接过草图。

李泰见李世民心思不在他身上,正打算一挪一挪往殿外去,谁料李世民跟脑后长眼睛一样:“留下,你和承乾今日联手欺瞒大臣,都该罚。”

“就以商鞅立木为信为文眼,各自写一篇治国策文吧。”

李承乾半虚着眼:什么突如其来的申论写作。

李泰泪眼汪汪:阿兄救我,我才七岁啊。

“这曲辕实在妙哉!”

司农卿一声惊喜打断父子三人的调笑,他将草图摊开抚平置于众人面前。

“简单改动就能轻松许多,我从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世民站于正中间,他的身边挤满了脑袋。

李承乾凑上去刚想将从前背了无数遍的曲辕犁的好处侃侃而谈,谁料李世民比他先一步开口。

“我从前见过百姓耕地,也了解过一二。”

“这直辕不易摆动不利回旋,若是换成曲辕,啧,倒是能轻松些。”

李承乾一愣,李泰眨巴眨巴眼,虽然听不懂但不妨碍他对李世民的佩服。

司农卿连连点头,音调不自觉抬高:“再瞧这把手处的犁评犁建,关窍精巧,按着这设计若推进犁评便能自上而下使翻土的犁铧深入,反之则浅。”

早早被李承乾喊来的吴工匠沉吟:“这其中连接部件按着图样打造不算复杂,且按着司农卿的说法,这深耕浅耕集于一犁,往后耕地便能轻松快捷了。”

一直眼巴巴瞧着的顾十二终于有机会开口:“这犁壁的位置也是巧妙,配合这曲辕犁不仅能碎土,若是奴猜得不错这犁壁还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这叫做……”

司农卿哈哈大笑:“这叫做省时省力。”

听着这几人你一嘴我一嘴的将曲辕犁的功能优点说出了个大概,李承乾一时半会居然无法形容自己复杂的心绪。

说实话,李承乾拿出这曲辕犁的时候除却担心该如何解释来源,其中也不乏隐秘的来自后世的自得。

但瞧着眼前这一幕,李承乾却觉得是他想岔了。

司农卿笑完像是想到什么一般拧眉思索片刻,这才有些迟疑开口:“江东一地多为水田,这曲辕犁优点虽多但于关中农民而言却并非完全贴合,反倒是……”

李世民笑着接口:“反倒是更加契合江东水田多且耕地狭小的情况。”

司农卿轻“嗯”道:“小殿下,这曲辕犁莫不是自江东等地传入的样式?”

李承乾暗暗咋舌,怎么也想不到不过一个草图和具体部件分布图大伙就能猜出个七七八八了。

至隋末唐初江东确实已有曲辕犁的雏形。

不过司农卿这话倒是提醒了他,他眼眸微动:“嗯,这曲辕犁实则是我在太……”

李承乾紧急将太安村往下咽,他出长安一事知道的人并不多。

李世民显然明白李承乾的未竟之言,所以对于李承乾的变口没有深究。

“是我曾经出府后偶遇一个老农。他家往上一辈是自江东躲灾而来的。”

“他家的耕犁就同直辕犁有些不同,辕柄更长些,细节部件衔接处也不尽相同。”

“本以为能再询问老农详细,可惜因为意外找到人时一家都因疫病离世。”

编也得编个死无对证,李承乾思索着继续:“这两月‘养病’无聊倒是突然想起这个,就自己瞎琢磨了一番。”

“觉得改得短些更有意思。”

“准确来说我这草图应是叫短曲辕犁,不仅更加契合江东一地,应也是更能适用于各州各县。”

“我这草图算不得精细,倒是叫大家看笑话了。”

它本就是千百年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非独属于一人,也并非突兀出现。

李承乾眉眼弯弯:“那位老农与我说过,这是江东千千万万百姓农夫根据经验一点一点改良而成的。”

“承乾今日以此草图献于阿耶献于朝堂献于天下,不过是借花献佛。”

话至此李承乾对上李世民满含欣慰的眼眸,心间松快不已。

他一字一句道:“这本就是他们所创,承乾又怎敢贪天之功?”

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