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迁移一些职能部门来北平,等个三五年,朝廷主要部门,已经习惯了在北平办公。” “哈哈哈!” “到时候朕再宣布迁都,或许会容易许多,况且现在朕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理。” 迁都北平! 这是在朱允炆穿越过来时,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 首先就是应天府不适合一个庞大王朝建都,其次就是历史上在这里建立的国家,都属于短命王朝。 虽说这有些封建迷信。 但是朱允炆也希望大明王朝,可以千秋万代。 还有就是—— 历史的大明王朝,最后不就是将都城迁移到了北平嘛。 咱们遵循一下历史。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对于大明王朝未来的规划,以及他最终目的。 统一全世界。 对于亚欧非三大洲还好说,主要还是美洲大陆,一旦天下统一,国都就非常的重要。 北平,距离欧洲非洲很远,但是欧亚非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如今大明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铁路,火车已经开始允许。 将来火车肯定是要开到欧洲去的。 只要铁路网建设完成,欧亚大陆就会更加便捷,更何况未来还会出现飞机这样的交通工具。 其实迁都北平,朱允炆第一考虑的是美洲。 美洲与亚洲隔着一条白令海峡,等北平到白令海峡的铁路建成通车,北平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挥使。 未来会有大量的移民从北平运往美洲大陆,京师设在北平,方便指挥。 只不过迁都是个大事情。 朱允炆打算生米煮成熟饭之后,再正式宣布这件事,现在北平的地位依然是行宫。 接下来朱允炆还有很多事情要办。 …… 三年后。 北平,奉天殿。 朱允炆看向大殿上的文武大臣,澹澹一笑说道:“诸位爱卿,我们已经在北平生活了三年。” “诸位,想家否?” “啊???” 大殿上的文武大臣都是一愣。 见大臣们没有说话,朱允炆呵呵一笑说道:“看来诸位爱卿已经习惯了在北平的生活。” “既然如此!” “既然诸位爱卿已经习惯了北平的生活,那朕也就不再折腾大伙儿了。” 霎时间整个大殿突然安静了下来。 三年前,皇帝带着后宫妃嫔,皇子公主们巡游北平,可是他一家子来了北平之后,就没在南下过。 最近这三年。 朝廷的大小部门,陆陆续续摆到了北平临时办公,而北平行宫却在不停的扩建修葺。 仅仅三年时间。 北平行宫已经十分接近应天府的紫禁城,平日上朝时,大明君臣就在三大殿最前面,也是最为高大的这座大殿内进行。 两年前,朱允炆将这座大殿命名为奉天殿,本来这座大殿也是按照应天府紫禁城三大殿修建的。 此时朱允炆突然说这样的话,很多大臣其实早就预料到了,但是真当朱允炆如此郑重其事,而且还是在奉天殿朝会上说这事儿。 他们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朕决定!” 朱允炆沉声说道:“从即日起,正式将都城迁至北平,金陵降为陪都。” “陛下!” 一个老者,出列说道:“迁都事关国本,老臣以为应当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呵呵! 这老头姓刘名程,是现任大理寺卿,他能站出来说话,朱允炆并不意外。 因为这三年里,他又多次上奏朝廷长期在外,这与国不利,应早日回返京师,只是朱允炆以北平至白令海峡的铁路还未修通为由,表示要暂时留在北平。 可是现在,朱允炆直接提出迁都北平,老头儿本来应该是想反对的。 但是—— 最近三年,朝廷很多部门都已经搬迁到了北平,现在直接拒绝好像没有什么意义。 提出商议,或许是他现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因为一旦朱允炆拍板定下来,这件事就无法再改变。 迁都—— 如果不是朱允炆玩了一手,或许朝廷会争论不休,想要做成可能需要费点功夫。 朱允炆笑着道:“刘爱卿!” “这事儿还需要商议吗?” “朝廷各部,现在基本都在北平,如果不迁都,难不成在让各部搬回应天府去吗?” “三年来,朝廷在北平办公,并不比在应天的效率低下,反而还能四通八达。” “这说明北平为都,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既如此……”朱允炆停顿了一下故意给老头留下一个接话的间歇。 可是,刘程一时竟然没有想到应对之策,而其他的大臣们,他们却在作壁上观。 说句实话,此时大殿上的官员,不希望迁都的人并不少,只是朱允炆这些年,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一个杰出的帝王。 洪武朝时期,大明王朝的疆域有多大?北部草原还环伺着蒙古、瓦剌等游牧民族,更别提东瀛扶桑,西南的安南。 可是如今呢? 蒙古人、瓦剌、回纥人,都已经逐渐汉化,他们已经习惯耕种,而不是向往游牧生活。 毕竟种粮食,他们不用再担心寒冬腊月饿肚子,现在大明种上了美洲弄回来的土豆、玉米这些农作物,而且各地还开设了各种作坊。 老百姓的日子好了,他们自然不会惦记在草原上的穷苦日子。 还有就是东瀛诸岛的百姓,除了壮劳力因为要修建铁路,其余的人都有了自己的田地,而且他们不再遭受海啸地震这些的侵扰。 而这一切,都是朱允炆做到的。 还有就是科技建设。 大明现在铁路网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火车往返于各州各府,这个提速在洪武朝是想都不敢想的。 最后一点。 大明王朝现在不但国富民强,而且还是兵强马壮,军事装备也是大幅度提升,火炮,火枪已经换代好几次。 还有海军服役的铁甲舰已经多达二十五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