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智瑶在建设内政,军事训练同样是内政的一部分。 在当前的时代,拥有常备军的国家并不多,更别提有常备部队的家族了。 太过遥远的国度不提,诸夏这边只有楚国存在常备军,也就是那一支“左右广”,家族的话仅是智氏拥有一支常备部队。 另外,随着楚国内部越来越乱,属于君主的“左右广”早不是楚共王时期的那支精锐常备军,非但兵源越来越差,平时的训练也早荒废,甲胃和武器的维持量就更堪忧了。 所以,诸夏能够算是正儿八经常备军的部队仅剩下智氏的这一支,尤其是在智瑶的重视之下,智氏常备军的装备能够称得上绝对的精良。 智瑶很清楚要追求质量更要重视数量的道理,倒不是要增加常备军的名额,主要是抓紧智氏每年两个月会集结青壮训练的事情。 这个有相关术语,智瑶称之为义务兵役。 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同时复杂不到哪去,智瑶借鉴西汉的更卒政策,要求各地在每年夏季下旬和冬季上旬,将本地的青壮集中起来,随后在当地进行军事相关的训练而已。 在晋国,每年召集青壮训练仅在于“羡”这个阶层,其余的黎庶并没有相关的要求。 因为晋国对“羡”有那样的制度,智氏内部的青壮对被召集进行训练很有热情,家族外部很诧异智氏怎么能备下那么多“羡”罢了。 像是魏氏,他们在诧异之后很快学习跟进,只是碍于认知上的差距,或是后勤比智氏弱一些,有增设更多的“羡”,规模方面却是比不上智氏。 随后,韩氏、狐氏、钟氏以及少数保持独立自主的中等家族,他们同样开始增加预备役人员,抄智氏的答桉,一样在夏季下旬和冬季上旬召集青壮进行军事训练。 为什么会选夏季下旬和冬季上旬?简单的因为这两个季节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并且是刚刚干完农活不久,非常便于进行集结。 同理,很多列国会选择在春季下旬和秋季中旬过后出征,同样是因为当时干完了农活,不会影响到农耕,集结方面比较便利。 说到底,诸夏虽然有好些国家处在有农耕也有游牧的阶段,对农耕的重视力度会更高一些,做什么都是以不影响农耕为前置条件。 因为是在卫地的关系,智瑶免不得视察当地下半年的军事训练情况,只是显得略微招摇。 比如,窘在某天突然看见一支军队来到村落之外,看到的瞬间直接呆住了。 倒不是窘以为发生敌袭,智氏的旗帜已经见过几次,哪能分辨不出来的是什么军队,纯粹就是被大量的骑兵以及看上去大多数身穿黑甲的士兵惊到了。 那些骑兵,他们骑着比平常更高大的战马,胸甲反射着银光,马颈一侧悬挂弓、箭囊、小圆盾,手里则是拿着一杆约有四米的骑矛。 什么玩意?矛竟然还有步矛和骑矛之分?当然有啊! 首先,步矛的杆会粗一些,并且矛头会显得更硕大一些,也就是“骱(jiè)”会更大,呈现锥形的“嵴”更凸出和半圆的“翼”向外扩张幅度更大。 骑矛的杆比较细,选材方面也更讲究,要么是韧性极好,不然就是容易脆碎的木材,同时矛头会更小来减轻重量。 打从事实上来说,骑矛的出现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证明智氏对骑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智氏骑兵会装备骑矛的原因挺尴尬,其实就是骑弓太软,射没有穿甲的士兵还好,碰上有穿甲胃的敌军杀伤力近乎于无。 更尴尬的是,骑弩制造困难且造价太贵,导致能装备骑弩的智氏骑兵太少。 所以,弓骑兵这兵种在合适的骑弓没有研究出来之前,远程攻击其实就是一个骚扰作用,真正能发挥出来的杀伤力非常有限。 智瑶之前根本不知道那些事情,当了一回“懂的都懂”的大聪明,智氏骑兵几次实际运用骑射下来,及时进行战术上的调整。 装备骑矛的骑兵已经在往突骑兵的方向训练,有多大的威力只有真正投入交战才能看到实际成效了。 “甲片怎么变成黑色了呢?”窘还是第一次看到穿上黑甲的智氏士兵。 甲片变黑是因为增加了一种涂漆的工艺,目前只有智瑶的近卫队身穿这种铠甲。 给甲片上漆并不是什么黑科技,东周……或许殷商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 当然了,漆很难获取,诸夏虽然早有出漆的树,并且还早就有人工栽种的记录,还是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明显就是跟南洋或南美那边的树种存在较大差距。 智氏上了漆的铠甲并不是为了增加防御力,一般也就一毫米的厚度,主要是为了防锈。 如果不缺漆的话,好些地方的军队其实在防具上的使用很广泛,并且会往厚了去上漆,用以增加铠甲的防御力。 诸夏这边全面在甲胃上漆需要到西汉的文帝(刘恒)时期了,并且当时的甲胃数量并不多;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可能是获得漆的渠道增加,极可能也是文景两帝积累的库存足够大,不止军队列装涂漆的甲胃数量勐增,宫阙使用的漆也是数量极为庞大。 智瑶可不会搞什么微服私访那一套,拿自己的小命不当回事的同时,更是一种弃祖宗基业于不顾的行为。 直白点说,搞微服的君主都是脑子有病,一万次没事,只要出一次事,自己死了一了百了,没死还不知道要害多少人的项上人头不保。 其实吧?上位者的巡视更多是一种敦促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上位者在巡视,效果远比偷偷摸摸去某地寻找下臣的错处好很多。 道理挺简单,各处知道上位者在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