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全其美之事,总是要择其一而从之的。” 高藏小心翼翼的道:“长安虽好,然故土难……” “嗯?”“咳咳……” 高藏话还没说完,周围一圈人都发出咳嗽等声音。 他转头看去,只见大唐这一群文臣武将都冷冷的注视着他。 他心中一窒,剩下的话被吞了回去,换成了: “故土虽好,然长安的风华更让人向往,臣愿随圣人前往长安。” 说完这话,他似乎听到了自己内心有什么东西碎裂。 而在场的许多高句丽人,也对他露出了彻底的失望表情。 原本以为他会是卧薪尝胆的勾践,没想到竟然是刘阿斗。 “哈哈。”李世民大笑道:“本来我还想让你留下安抚高句丽民心,既然你心向长安,我也不能强人所难,那就和我一起去长安吧。” 高藏失魂落魄的道:“谢陛下成全。” 李世民看了一圈,最后目光停留在高延寿身上,道:“高将军,我欲命你为辽东都督,镇守辽东之地。” “待辽东四郡建成之后再去长安任职,不知你可愿意?” 知道刺杀自己的凶手竟然不能报仇,高延寿本来心中很是憋闷,听闻此言顿时觉得快意无比,起身道: “谢陛下信任,臣必不辱使命。” 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听说李世民要班师回朝,其实挺开心的。 没有这头勐虎坐镇,他们才好行事。 可是现在又听说让高延寿为辽东都督,心又沉了下了。 高延寿甚至比李世民还要危险。 因为李世民做事还有顾虑,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大开杀戒。 就比如这一次高藏等人谋反行刺高延寿,也只是处置了王庆三人,没有做进一步的追究。 可是高延寿就没有这个顾虑了,他的手段只会更加狠辣。 一旦被他抓住把柄,下场会非常的凄惨。 与之相反的,和高延寿一样的降臣降将们则欣喜若狂。 这代表着他们这个集团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将来可以凭借着这种认可,融入大唐官僚体系之内。 且高延寿掌管辽东,他们也会跟着受重用,顺便让自己的家族受益那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陈景恪没有参加这场宴会,事后听说了会上发生的情况,也不禁感到啼笑皆非。 一来是没想到高藏这个傀儡君王,竟然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二来是因为李世民的手段,活生生把高藏变成了刘阿斗。 故土虽好,然长安更让人向往。 和刘阿斗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何其相似。 估计以后这俩人会被人相提并论。 之后李世民又下令,从扶余城、南苏州、木底州等地,迁徙共十万户入大唐。 听到这个命令,一众高句丽权贵和官僚更是如丧考妣。 何也? “高句丽人口组成很复杂,其中一半都是汉人,另外一半是高句丽人、契丹人、靺鞨人、奚人等等。” 陈景恪惊讶的道:“等等,一半都是汉人?怎么会这么多?” 李明达解释道:“当年汉四郡这里就有约二十余万户汉人,后来汉四郡沦陷,这些百姓大多融入了当地。” “永嘉之乱又有大批汉人迁徙到辽东,归附鲜卑慕容氏,初步估计亦有二十万户左右。” “正是得到了汉人人口和工匠,慕容氏才异军突起,建立了燕国。” “后来慕容氏兵败国除,这些汉人百姓有很大一部分为高句丽所得。” “其后数百年,又有无数汉人百姓为躲避战乱迁徙到辽东,加入了高句丽。” “所以高句丽有半数人口皆为汉人,他们在辽东生活的太久,习俗上已经和高句丽人无异。” 陈景恪接话道:“但他们毕竟是汉人,对大唐天然有着归属感,至少不反对加入大唐。” 李明达脆生生的道:“是的,以前高句丽掌权的乃高句丽人,汉人只是底层百姓,无法左右军国大事。” “现在大唐来了,他们有了人撑腰……这些汉人在感受到朝廷的善政之后,就开始主动融入大唐。” 陈景恪心中很是不以为然,什么无法左右军国大事。说的好像他们能左右,就会主动融入大唐一样。 坐在什么位置上说什么样的话,就算高句丽是汉人主导的国家,一样不会主动融入大唐的。 就比如高昌,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国家,不还是背弃大唐归附了西突厥。 后来李世民派遣侯君集把它给灭了。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大唐成功消灭了高句丽,这些汉人百姓的存在,确实有助于大唐统治此地。 李明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说道:“现在造反闹事的,多是高句丽人。” 陈景恪颔首道:“高句丽毕竟是一个存在数百年的国家,高句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接受现实。” 李明达接话道:“扶余城、南苏州、木底州等地,是高句丽最早的故土。” “是高句丽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对大唐最抵触的地方。” “最近起事的,大半都是这些地方,或者和这些地方的人有关。” “耶耶从这里牵走十万户,可谓是釜底抽薪之计。” 陈景恪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既是釜底抽薪,也是切割高句丽百姓和贵族的一种方式。 把这些高句丽人牵走,打散安置在大唐内陆各地。 无法聚集他们就不敢惹事。 少了贵族和官僚的带领,他们也无法阻止起来生事。 而贵族和官僚少了这些百姓的支持,就算想闹事也是有心无力。 确实是个好办法。 高句丽总共有六十余万户四百余万人口,其中半数是汉人,另外一半是高句丽人、契丹人、靺鞨等部落的人口。 总体算下来,高句丽人只有二十万户左右。 李世民这次一口气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