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我相信如此一来溺婴弃婴之事将会降至最低。” “虽然眼下看朝廷是少了一个服徭役的人,可十余年后就会多出十个。” 李世民说道:“如果他的孩子也生十个呢?徭役谁来服?” 陈景恪解释道:“圣人应该这么想,有几个人能真的养十个孩子?就算他真的养了十个,那生这十个孩子需要多少年?” “折算下来,就算这个人真的有本事养活十个孩子,他也要服至少十年的徭役,有这十年已经足够了。” 李明达已经彻底被他给折服了,太聪明了,医师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点子的呀。 李世民微微点头,刚才他太关注这个政策本身,忘了生孩子需要时间的,如此折算下来这个策略确实具备了可行性。 于是他又问道:“可是天下的土地有限……” 只是话说到一半他猛然醒悟过来,天下可不只是中土这一块地方,而是十倍于此。 如果真的在中土之外分封宗室,就算大唐人口增加十倍都不够。 所以土地有限,人口太多不够分,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出现。 想到这里他把后半句话收了回来,转而问道:“此法确实别出心裁,还有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还有就是大力推广医术,培养更多的医师,减少病亡率……关于人口我就这么多想法了。” 李世民不置可否,道:“粮食问题呢,你有何法?”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思索起来。 关于粮食产量问题,他还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生产化肥明显是不现实的,就只能从种子着手。 从中南半岛引进三季稻在江南试种,并和本土道杂交培育出产量高口感好的稻米。 这个建议之前他已经提过了,李世民已经派人去做。 除了改良稻种,就只剩下去美洲寻找红薯和玉米了。 至于土豆,这东西的初始产量并不高,欧洲人经过上百年的培育才有了较为高产的品种。 红薯才是天生高产,欧洲人从美洲获得的种子,直接播种产量就有数千斤。 后引入中国产量也很高,徐光启总结的‘甘薯十三胜’里就明确有写:亩产数十石。 玉米则是被印第安人培育了数千年,种子已经相当成熟,产量很高。 所以这会儿去美洲,最重要的就是把红薯和玉米种子取回来,至于别的种子就随缘了。 想到这里,他斟酌道:“我隐约记得,梦里老师告诉过我,对面那个大陆上有良种,可亩产数石乃至数十石。” 李明达眼睛一下子就瞪大了,不敢置信的看着他。 李世民更甚,眼睛死死的盯着他,道:“你可知欺君之罪?” 陈景恪心中一窒,咽了口唾沫道:“老师是这么说的,真假我也不知道。” 李世民深吸口气,按捺住激动情绪,道:“把你老师说的良种画出来。” 陈景恪也不敢废话,提起笔就把玉米和红薯画下来,又把土豆、南瓜、向日葵、辣椒、西红柿等都画了下来。 想了想又把金鸡纳霜和橡胶树画了下来:“这些都是老师告诉我的种子,都挺有用的。” 单独把玉米和红薯抽出来,道:“这两种就是高产的良种。” 李世民仔细观察了这两幅图,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所有的图都收了起来,道: “好好整理一下你老是教你的‘无用杂学’,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说‘无用杂学’这几个字的时候,他加重了语气。 陈景恪讪讪的道:“好,回去我就好好回想一下。” 李世民也没有再纠结此事,道:“关于人才培养,你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整理了一下情绪,才说道:“首先印刷经典书籍低价出售,让普通人也有书可读。” “其次仿照国子六学,在州县开设州学和县学,招收普通人家的孩童入学。” “科举也可以大力推广,在州设立州考,县设立县考……通过一级级选拔,遴选出真正的有才之士。” 此时李世民已经被震惊的有些麻木了,陈景恪的那位神仙老师是真神啊。 把他说的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几乎可以说是对国家进行一次全面革新了。 关键是这些建议不但具备很大的可行性,还处处都切中时弊,或者切中了未来必然会出现的弊端。 李世民不禁再次升起了那个念头,难道陈景恪真是老子的弟子? 要不然哪个神仙会如此帮助大唐? 接下来他又询问了其它问题的答案。 关于府兵制崩溃问题,陈景恪的回答是:“改成募兵制,或者缩短府兵服役期限。” “把半农半兵的府兵改成职业军人,服役期限有二十岁到六十岁,改成固定的十五年。” 这个是参考了古罗马曾经的军制,招募职业军人服役十五年,这些脱产的职业军人战斗力可谓是超强。 针对吐蕃人的办法,不外乎是挑拨离间扶持竞争对手:“吐谷浑、白兰部和吐蕃那世仇,应当扶持两国和吐蕃为敌。” “象雄和苏毗虽然被吐蕃所灭,但两国的贵族并不服吐蕃统治,朝廷可以扶持他们复国。” “最好往吐谷浑迁徙一些汉人百姓,让他们适应高原气候。将来从这些汉人移民里招募军队,在高原上和吐蕃作战。” 关于投降的各个部族,陈景恪明确表示要改风易俗:“宣扬华夏文明思想,刚柔并济让各部改风易俗。” “使其变成唐人,而不再是什么突厥人、铁勒人、党项人……防止有朝一日发生动乱。” 并且还拿一件旧事稍稍指责了一下李世民:“当初圣人不顾群臣反对,引突厥人入朝。以至于长安处处皆有突厥人身影,此举有欠考虑。” “但既然已经做了,就应该坚持到底,彻底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