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 鲜卑的内部局势(1 / 3)

檀石槐担任鲜卑大单于期间,曾多次指挥鲜卑各族掳掠、杀掠大汉帝国幽、并、凉三州边境诸郡。

《帝望》开服前五年,大汉帝国三路出击反攻:夏育从高柳,田晏从云中,臧旻率南匈奴单于从雁门,三道出塞进行夹击,结果远征之汉军惨败,死者十之七八。

其后不久,檀石槐于《帝望》开服前一年逝世,一时间没有一位能使鲜卑各部遵从其指挥的领袖存在,大单于之位空悬,鲜卑暂时衰落。

在檀石槐去世后,次子和连虽成功排挤兄长并继位,成了鲜卑大单于,却因和连的才干不如其父,个性贪淫,裁断律法时也不公平的关系,因此有半数的部众叛离他,就连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等诸部单于,也对他爱搭不理。

饶是如此,作为鲜卑大单于的和连,手中依旧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

在这个时候,鲜卑虽然还未分裂,却已有了分裂的趋势,乞伏氏、秃发氏诸部主要集中在南方,宇文氏和慕容氏诸部留在鲜卑故地的东方,至于和连所属的拓跋氏诸部则盘踞整个西北,从南匈奴那边夺来的疆域,基本上都掌控在拓跋氏诸部的手中。

其中,和连的兄长,也就是拓跋氏的推寅,在和连的排挤下镇守西疆与南匈奴对峙,和连则掌控着鲜卑中部和北方的大半疆域。

只是因为和连自己的关系,让许多原本支持他的部落叛离他,回过头来投身于其兄推寅,使偌大的拓跋氏势力一分为二。

和连的才干虽不及其父,可他既能透过种种手段得到众人的认可,越过其兄拓跋氏推寅之位而成鲜卑大单于,可见和连的眼界和手腕还是有这么一点儿的,自然明白再这么下去,只会让鲜卑彻底分裂而已。

要想扭转这样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一连串的大胜,让各氏族部落得到相应的好处。

于是,和连便将目光放在大汉帝国上面。

不得不说,大汉帝国的整体实力确实十分地惊人,哪怕鲜卑已经要比过去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依旧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只是,随着其父檀石槐大单于与大汉帝国多次交锋中,屡战屡胜,从未让大汉帝国占到便宜,生前最后一战甚至打得大汉帝国三路大军直接溃败的过往,让和连放下了心中的敬畏,也让他意识到大汉帝国虚弱的一面。

要不是后来出了征西将军这样的猛人,以一己之力横扫整个氐羌,让和连心生忌惮,只怕和连早在其上位之际,便已对大汉帝国进行侵略。

但是,随着征西将军按兵不动,自顾自地进行发展,再加上西方有南匈奴可以帮其挡枪的缘故,和连心中的忌惮便渐渐地消退了。

所以,在感应到老上单于的金鹰的所在位置以后,和连便果断地做出与大汉帝国正面交战的决定。

可是和连万万没有想到,南匈奴就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倒向大汉帝国那边,不仅让出了并州以北近三个郡的疆域,还从西北方发兵,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怒不可遏的和连,当即做出了他的布置,一边领着亲近于他的二部单于与诸部落氏族军北上,然后迎着南匈奴的大军顶了上去。

拓跋氏的推寅与各部单于,虽然都对和连没啥好感,却不会在这种需要鲜卑各族一致对外的时候和他唱反调。

于是,拓跋氏的推寅将二部单于留在原处,防止南匈奴再辟新战场,然后领着拓跋四部的氏族军南下,指挥诸部落与并州军进行对抗。

至于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和慕容氏等诸部单于的部分,则尽数前往东南战区,与幽州军和西园八校扳手腕。

……

前文曾提过,蛮夷势力基本上多以弯刀作为主要武器。

会有这样的情况,除了弯刀适合随身携带,不管是用来防身、杀敌,还是用来屠宰牲畜都十分适合以外,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就能从刀鞘中取出,且能在快速移动下进行攻击,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

毕竟在骑乘状态下,骑者的行动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在使用刃身过长的武器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动作才能将武器取出,这会使骑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变慢。

要知道,蛮夷势力之所以称之为蛮夷势力,在于其内部形势相对复杂且多变,各个部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劫掠的情况,你根本不知道上一刻的友军,会不会在下一刻突然变成敌军。

因此,蛮夷势力明明有那个条件使用刀剑等其它武器,却普遍钟情于弯刀。

此外,弧形的刀刃与相对宽短的刀身,使弯刀拥有较强的韧性和强度,不易在移动攻击中因冲击力而断折,也是蛮夷势力选择使用弯刀的原因之一。

当然,并非所有蛮夷势力的人都喜欢轻飘飘的弯刀,那些以蛮力著称的头领,更喜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