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潜水型——潜艇形态
第二阶段的改装在水域测试区进行。
“水压防御系统是关键,“我调整着外壳的分子排列,“最深要能承受马里亚纳海沟的压力。“
夜影正在安装声呐隐形装置:“配合黎明开发的'深海幽影'协议,应该能避开大多数探测。“
莉莉负责设计内部水循环系统:“要不要加个观景窗?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外面都是黑的...“
第五天,潜水形态通过测试。当星锚在测试池中变形成潜艇时,流畅的外形像一条金属鲸鱼。外壳上的鳞片状装甲会根据水压自动调整密度,尾部推进器则是模仿了旗鱼的运动方式。
“最大下潜深度11034米,“夜影读取着数据,“完全满足需求。“
晨曦调试着内部的生态维持系统:“如果在水下发现任何生物样本,我们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研究。“
(4)飞行型——飞行器形态
空中形态的改装最具挑战性。
“反重力装置还是太耗能了,“我皱眉看着能量读数,“必须找到替代方案。“
莉莉灵机一动:“用磁流体推进怎么样?配合离子化空气...“
夜影立即进行了模拟计算:“可行。而且能与隐形系统完美结合。“
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重新设计推进系统。最终的飞行形态像一把展开的折刀——银白色的机翼可以180度旋转,机腹装有我们自主研发的“光幕“隐形装置。
“测试飞行!“莉莉兴奋地坐在驾驶座上(虽然完全是夜影在控制)。
星锚平稳地升空,在黎明的人造天空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通过舱内的全景投影,我们能看到下方逐渐变小的基地全貌。
“最大速度达到设计标准的112%,“夜影汇报,“隐形状态下能量消耗比预期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