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嘉靖宣武德,整大基建养民!(二合一)(2 / 3)

嘉靖承明 枫渡清江 2377 字 2个月前

的货物,而用于官僚军士和各大工程工场中的劳工额外补贴,以达到活跃市场的目的。”

“另外,鼓励各大工坊研制新的技术,促进更多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相应商货的技术和器械出现,也给他们提供更加低息的贷款和更多的奖金鼓励研发。”

朱厚熜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安排。

所以,苏州知府唐顺之也在收到圣旨后,特地劝起一家在苏州颇有名气的张氏私营织坊:

“张老,您这织坊养着上千名织工,一旦真的关了,那就是上千家庭衣食无着,您如何忍心?”

“府尊容禀,这还不是因为朝廷要清丈,让我这织坊开了与没开区别不大。”

这家织坊的坊主张文冷笑着回道。

唐顺之道:“您老就不能降价,让官府采购大批去补贴百姓,另外也从朝廷手里采购新的织机,实现薄利多销吗?”

“我张家织坊织造的棉布是给达官贵人穿的上等棉布,不是给庶民穿的!”

“我宁肯不开这织坊,也不会让我张家的棉布穿在庶民的身上!官府要么直接抄了我的织坊,要么就派人用一把火把我的织坊烧了吧。”

张文回道。

唐顺之听后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只得离开了张氏织坊。

张文则冷冷一笑,不顾上千名织工的哀求,而只和家人一起驱赶着这些织工:

“都走都走!清丈田亩是好,但不是我张家的福分,我们着实开不了这织坊,你们自己去找官府要生计去!”

唐顺之倒不能真的以官府的名义抄了张文的织坊,也不能阻止张文对自己织坊的处置决定。

毕竟,官府是维持秩序的衙门,不能自己先坏了规矩,进而让地方更加失序,让经商者的经商动力更小。

所以,唐顺之只劝起别的要关门的织坊来。

“茅老,贵府的织坊只要肯继续经营,户部供销铺就会派人来批量采购你们的棉布,还会给你们出售更加高效的织机,只是贵府得降价,以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毕竟朝廷如今要解决江南商货滞销的路子就是薄利多销,把昔日达官贵人才能用起的棉布乃至丝绸,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劳作所得的报酬购买。”

唐顺之也就在这不久后,劝起同样在苏州有名气的茅氏织坊坊主茅以昇起来。

茅以昇看了看自己织坊的织工们说:“也罢,树挪死,人挪活,就听朝廷的,真要关了作坊,就会使上千乡民衣食无着,不能都只让朝廷来解决乡民的生计。”

“茅老到底颇有儒商风范。”

唐顺之颇为高兴,也就称赞了茅以昇一句。

茅以昇忙行礼:“不敢承府尊如此高赞!”

张家织坊坊主张文因为其织坊离茅家不远,加上知道知府也亲自来茅家劝,便也来凑热闹,且因此知道了茅以昇的选择,而因此在唐顺之走后,就对茅以昇说:

“老哥何必为了那些织工的死活,让那些贪臣墨吏可以去赚钱,还让那些为朝廷干活的庶民一个个从此也能穿上棉衣?就该让更多的织工百姓因为清丈走投无路闹起来,让陛下放弃清丈,把张、桂这些主持清丈的大臣罢黜出朝堂!”

“虽说清丈让我们这些大户损失不轻,但也不能真的为了一时意气,不管底下人的死活吧?”

“再说,多让一些百姓可以穿上棉衣也是好事!这样冬天也能少冻死许多人,这气候是一年比一年冷,去岁苏州就也冻死了不少人,何必非得讲究贵贱呢?只要有钱赚,日子能过的更好就行!”

茅以昇的想法和张文的想法不一样,也就反问起张文来,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说着,茅以昇就走去对自家那些哀求着不要开革他们的织工们说:“你们继续干活吧,我们家不关坊了。”

“好呢,老爷!”

织工们颇为欢喜。

张文这里则哼了一声,甩袖离去,而嘴里嘟囔道:

“发什么善心,天下要是没有尊卑贵贱,那挣那么多钱还有什么意义,连活着都没有意趣!”

“自古唯循礼方是正道,其次才是利!”

“如今朝廷一味求利富民,而坏尊卑贵贱之大礼,非正道之举,亦非大势也,你茅家就等着将来在礼道回归正统后被清算吧!”

……

……

淮安。

为了鼓励建造轨道的工人们少请假,严嵩下令底下官衙把满足当月全勤的工人都集中起来,而直接给他们发了一棉布作为当月的全勤奖。

“给自个儿和家人做件冬衣吧!”

“你们的辛苦,皇上是看得见的,本堂也是看得见的。”

严嵩为此还在来一处工地上,对正领棉布的工人们说了起来。

而像严嵩这样把棉布大量下发的官员不在少数。

连皇帝朱厚熜也将棉布大量赐于军士和京师古稀以上的老人,美其名曰是彰显仁道,其实是利用棉布价格下降、新纺纱机和织布机让棉布生产力提高的背景,让棉布发挥他更大的价值。

反正,现在朝廷为避免织造业因为清丈田亩而规模所减,而在大量低价采购棉布,也就不缺棉布。

除此之外,朱厚熜还打算用对外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