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先进行的舵面测试。
这架飞机是无垂尾的三角翼造型,尾部机翼的翼根处和翼尖处可以在需要时张开,当它们张开时能够产生阻力,这能让这架飞机进行转向变化方向。因为是高超音速飞机,所以对机动性没什么要求,张开的机翼面积很小,它们张开时反射的电磁波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内侧也被王建昆安装上了一些隐身单元。
舵面测试完成后,新一佳打开电驱动的升力风扇,只见机身中前部和机翼两侧的蒙皮开始出现非常科幻的一幕,它们开始螺旋形的收缩,露出中间的升力风扇。
此时机身内部充满了20万度电的超级石墨烯电池开始通过超导线给三台升力风扇提供澎湃的电能,风扇在通电的瞬间开始由静止飞快的达到3千转的速度,这时机身似乎被石墨东西往上托举了一样,起落架的液压支柱向上抬升了一点。
随着风扇转速的不断提高,风力逐渐加大,飞机的轮胎开始缓缓的离开地面,新一佳按照计划继续加大风力,直到飞机离开地面2米左右才让风扇保持功率不变。
这时地面上的观察人员开始用设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这架飞机,此时还没打开光学隐身,先进行的是电磁隐身测试,设置在1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直到30公里的多台雷达开始对这个方向进行着密切观察,王建昆耳中不时传来各处雷达观测点的数据,发现此时在起落架没收回的情况下,10公里外的雷达能观察到一个等效是老鹰大小的反射物,10公里内的雷达能观察到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反射物,这一结果倒是符合王建昆的预期,在实际使用时,肯定会选择一个远离雷达的地方的。
在悬停在2米高处2分钟后,新一佳继续提升升力风扇的功率,让飞机悬停到了30米的空中,然后收起起落架,这时一直密切观察这个方位的所有雷达都失去了目标,一点反射波都接收不到了,虽然10公里内他们还能用肉眼或者望远镜看到悬停在空中的8号机,但是雷达屏幕上却一点信号都没有。
信号此时负责观察的都是王建昆制造出来的新人类,虽然诧异这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这么好,但是还是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做好本职工作的。
王建昆也收到了各观察站点的反馈,得到的结果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这种由他用超能力制造的等离子隐身元件确实功能强大,将他们覆盖到机身上后,几乎对所有常规波段的雷达都能隐身了,这意味着今后能够畅游世界了。
电磁隐身测试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要进行光学隐身测试了,新一佳已经按照预定方案将飞机降落到了地面。
“光学隐身测试开始,各单位注意切换观察设备。”负责观察组的组长命令各观测点执行光学观察。
各观测点有的用望远镜,有的用普通相机和录像机,有的用多光谱观测设备,对准停在跑道上的8号验证机。此时天还是阴层层的,光线不是很好,王建昆站的位置离验证机在1200米左右,他的视力是特级飞行员的水平,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但是一瞬间,他眼前的那架铁灰色的飞机消失了,那一直关注着的位置的景象跟它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了,他揉了揉眼睛,眼前那架飞机还真的消失了。
于是他赶紧拿起望远镜对着那片区域仔细搜寻,大概3分钟后他才在望远镜里观察到那个位置跟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起落架内侧的反光跟其他的地方有明显的色差,他才在望远镜里看到那架处于光学隐身状态的飞机。
因为不考虑成本和大规模普及,所以起落架大部分位置都铺设了光学隐身元件,它们取消了电离器功能,只保留了凸起的变色功能,就连轮胎的非变形部位都铺设了轮胎也是采用的灰色,跟大部分地面都一样,今后王建昆在使用时还会在空中改变轮胎的颜色,这样能最大可能的让这架飞机保持全机的光学隐身。
大概10分钟后,各处观测点的观测结果陆续汇报上来,从结果来看,1公里内所有观测点都没能用肉眼看到,5公里内只有有限的几处观测点通过望远镜看清部分机体,而且搜寻时间都不短,而5公里外只有特殊的光学观测设备才能看到了。
王建昆看完各观测点的数据后,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这代表着光学隐身成功大半了。
“新一佳,重新开始空中悬停,保持光学隐身。”
“收到。”
放下望远镜的王建昆注意倾听远处的声音,他如果不仔细听的话,还真听不到那风扇启动后的低鸣声,而肉眼依然看不清飞机,但是飞机轮胎在离开地面一段距离后,王建昆还是隐约看到了。
随后飞机升到30米高处,起落架收起,王建昆就彻底看不到这架验证机了,此时各观测点都陆续汇报观测结果,跟王建昆估计的一样,大部分都只看到轮胎和部分起落架结构,但是当起落架收起后就都观测不到了。
此时机身上的隐身元件同时进行着光学隐身电磁隐身,各观测站点对这架飞机全部失去了目标。
“新一佳,隐身测试告一段落,但是继续保持隐身,执行空中测试,按照1号方案执行。”王建昆在确定隐身性能已经满足要求后,命令新一佳执行空中飞行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