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接受现实吧,老板”(1 / 2)

“杰里!好了没?”

“快了快了,啊!这该死的机器!”

嘭!嘭!

随着一阵拳头锤砸的响动,原本一片漆黑的屏幕,先是闪烁一阵“雪花”,紧接着,开始逐渐呈现出拍摄内容。

面对镜头的是一位挂着工作牌,灰色西装、黑色包臀裙打扮,加之金色波浪长发,诠释何为性感的女记者。

而女记者右手侧,还有位佩戴墨镜,红色领带和黑色西装打扮,并且衬衣领口、袖口分别有着红色“Λ”金属纽扣的寸头男。

他们身后是一条还算宽敞,但根据交通信号灯和建筑来判断,似乎是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街道。

再远点则是一座“沐浴”晌午日光,极具现代化,与四周建筑格格不入,一看便是新建成的工业园区。

这个时候,摄像师杰里的左手出现在屏幕左侧,握拳伸出大拇指,说:

“OKOK,可以拍摄了!”

“哦?这次这么快就好了?”得到提醒的女记者,又整理了下服装和发型,随后将右手紧握的麦克风抬至身前道:

“咳咳,测试测试。”

“没问题,开始拍摄,五,四,三…”收回左手的摄像师,并没有完成倒计时的二、一。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不过,女记者已经在心中完成默数,面带职业化微笑,开始进行报道: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西雅图午间新闻》节目外派主持人,罗宾·米德!”

说着,名为罗宾·米德的女记者稍加侧身,环顾四周的给予介绍:“今天,我们来到了被誉为可可之乡的加纳首都阿克拉,至于来这里的理由嘛…”

这时候的罗宾将目光回到镜头前,“是在西雅图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那便是我们西雅图引以为傲的跨国巨型企业阿特拉斯,于三个月前,也就是6月12号宣称在阿克拉进行投资,并建造一座大规模工业园区。

后来的事情想必各位观众也都有所了解,那便是在阿克拉园区的建设期间,反倒为西雅图制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再次带动了整座城市的经济。

不过,包括我和我们御用摄像师杰里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困惑阿特拉斯为何偏偏要在一个西非国家,建造一座在各项领域都算是顶尖行列的园区?

虽然加纳被称作可可之乡,阿克拉更是非洲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城市,但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将这座园区建立在阿特拉斯的家乡西雅图?这岂不是能给当地的市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吗?

因此,我们邀请到了阿克拉园区的主管,谢恩·王来为大家解惑!”

说到这里的罗宾,将话筒移到一旁的西服男身前,并问道:“王先生,阿特拉斯在阿克拉建立工业园区,本意是为了投资加纳,还是…?”

“原因很简单,自然资源。”王谢恩不似女记者那般有什么笑脸,但仍是用较为和善的语气给予解释:“我们明白大众的困惑,也明白非洲存在诸多问题。

可工业制造需要大量自然资源,而加纳境内蕴含黄金、铝矾土、锰、铁等矿物,并且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因此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决定在阿克拉建立园区,用于制造我们公司的产品,以及一些重工业方面的业务。

而我们从未忘记过西雅图,不然也不会前前后后,陆续招募了近一万名西雅图本地,或附近的居民,漂洋过海的来到这座园区工作。

更主要的是,阿特拉斯不但为这些员工提供了最舒适的住宿环境,还提供高于西雅图本地平均水准的四倍月薪。

薪水增长将会刺激消费,令西雅图市场变得活跃,同时还会变相提升西雅图当地人们的收入,所以这算得上一种良性循环。

而加纳境内治安,对比整个非洲属于相对稳定,纵使爆发一些武装冲突,我们阿特拉斯的安保团队毋须当地军队,就有能力保护园区和在园区内工作的员工。”

“嗯,确实是这个道理。”罗宾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后又是按照采访流程提出询问:“那么王先生,我们能否前往园区简单参观一下呢?”

“当然可以,请跟我来。”

接下来。

摄影团队跟随王谢恩来至园区正门,便见到了两名配备步枪和防弹衣、头盔的武装安保。

一名在站岗警戒,另一名则是在治安亭内。

即便知晓王谢恩的容貌与身份,武装安保仍然遵循规章制度,先是确认了证件,并汇报上级,得到批准答复后,这才让一行人进入园区参观。

当然了,摄像团队所参观的区域,可都是合法合规的厂房、餐厅、宿舍这类的建筑,绝不会进入真正的核心区域,也就是——

兵工厂。

没错,正如女记者开场白所提到的那样,阿克拉园区在6月12日对外宣称开始建造,到十天前的9月9日彻底竣工。

从立项到正式投入使用,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而阿特拉斯建造园区的真正用途与目的,便是制造、试验通过第一道空间门获得的科技,例如可以大幅度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机械骨骼,以及为其供能的电池。

之所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