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真的为城市带来了光明吗?(1 / 2)

从这里已经可以望见双子峰的巨影了。

那两座高耸的山峰如同两个正在角力的巨人般对峙屹立,半山腰往下的地势还算平缓,但从半山腰开始便逐渐陡峭起来,并且是互相倾斜着靠拢,到最高处只剩下一条大约不到半米宽的裂隙,以至于人可以轻松跨越,从一座山的峰顶跳到另一座山的峰顶。

据说,很久以前的凄雨港,治安尚且混乱的年代,那些胆大妄为的黑帮分子便热衷于此类惊险刺激的游戏,以此证明谁才是同伙中最有勇气的一个;另外,一些家族世代相传的古老法律中也曾提及,对于那些“出卖家族利益”的叛徒,要将他们从双子峰顶上丢下去,若天神愿宽恕他们的罪孽,便会令他们生还,若是无法饶恕,便会让碧希丝河底的鱼虾,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碧希丝河,即是在双子山夹出来的宽阔峡谷下汹涌激荡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诗琪莉亚半岛的第一大河。她从南诗琪莉亚山脉中发源,一路流经安德里赫平原、高港市、马尔顿港、帕帕米尔丘陵、凄雨港等重要地区或城市,最终在“寒灯之城”马夏尔汇入陆间海。她孕育了这座半岛上百分之七十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因此又被称为“所有半岛人的母亲”。

凄雨港便坐落在双子峰与碧希丝河这两大地标的簇拥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它的城市规划则更是新奇,令人叹为观止。因为,这座城市既不是建立在河流冲刷过的肥沃平原上,也不是建立在被山峰巨影遮蔽的丰饶山脚处,而是在陡峭险峻的悬崖壁上,垂直分布。

没错,这是一座建立在悬崖上的城市。

土豚兽拉着简陋的板车,逐渐靠近,两旁茂盛的果园、稀疏的房屋和正辛勤劳作的农夫都被甩在身后,那座城市的全貌,缓缓展现在外乡人的眼中,令他们一时失神。

与其他平面扩张的城市相比,凄雨港显得更为立体,按照上下划分的话,它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区域;按照方向划分的话,它又可以分为东和西两個城区。

这座城市的所有建筑都沿着悬崖面建造,似乎是先用了钢筋、铁管和金属栏杆建起了脚手架,然后再往上面搭建悬空的房屋——实际上这是蒸汽机与现代建筑技术发明后城市重新规划翻修的成果,至于一开始那些没有蒸汽机帮助的先民是如何在悬崖上建造房屋的,这个问题至今没人能够解答,就像没人能够解答他们为什么非得把房屋建造在悬崖上一样。

明明相较之下,附近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比如河水冲刷过的肥沃平原,或丰饶繁茂的山脚区域等。

这个选择迫使城市不得不沿着峡谷纵向延伸,因此市内的各种建筑就呈现出稀奇古怪的模样,比如房屋会尽可能地向上堆叠,从垂直方向寻求更多的空间,但却不能太过突出,否则便会侵占道路;比如街道的长度可以一望无际,甚至有时候一条街道便能令一驾马车或一辆蒸汽列车全速行驶,直接从峡谷的入口驰骋至城市的另一头,但它的宽度却很受限制,最宽敞的地方也不能容纳两驾马车并排通过,因此时常出现车辆堵塞的状况。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哪怕街道被车辆塞满了,行人也绝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悬空房屋间彼此凭借悬空的阶梯和木制天桥相连,形成了上下立体、错综复杂的巷弄和道路网络,它们的存在简直是对建筑学这门专门科目的嘲讽:有时以为畅通无阻的道路会因为扶梯被人为拆卸而失去方向,有时以为是死路的暗巷必须走到尽头才能发现这里还悬挂着向下降落的绳梯。

外地人一头扎进去可能到死都找不到出路的地方,而本地人却能凭借某种惊人的天赋或直感,在无数条似是而非的通道中七拐八折,明明看起来是往相反的地方走着,最终都能抵达终点,如血液在他们自己的血管中流淌,绝没有迷路的可能。更何况,实在不行的话,他们还有最终的手段:搬出梯子,爬上房顶,直接从房顶上走过去。

这可不是扰民,因为有些道路就是建造在房顶上的,用木板、铁皮乃至绳索搭建而成。对于本市的居民来说,唯有梯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尤甚于吃饭用的碗和勺子。

凄雨港从下往上的三个区域,分别是修建在河岸边的港口与工业区域、中层的商业与居住区域、以及最上层的行政与公共建筑区域,据说最顶层还有教团联合飞空艇部队的基地,只是无人可以确认真假,也没有人敢去确认。

上中下三层彼此间落差较大的地方,会以蒸汽机驱动的大型升降机连通,这种大型升降机林格以前只在矿山、矿井之类的地方见过,没想到在这里会成为民用的工具;至于同一层区彼此间落差较小的地方,则由阶梯、绳梯、铁质扶梯或天桥之类的设施连通——这绝对是林格见过的拥有最多台阶的城市,一眼望过去便令人眼花缭乱。

东西两面悬崖上相对的两片城区,在特定的地点架起了足以横跨整个峡谷宽度的钢铁桥梁,可供行人步行通过,中间还留有轨道给蒸汽机车通行。这些桥梁共有九座,同样是由蒸汽机驱动,可以自由折叠收起,据说这是考虑到特殊时期的管制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让飞空艇之类的浮空机械能够毫无阻拦地穿过峡谷,空降城市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