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徐干(1)(1 / 1)

徐氏略记 缓安甫 747 字 1个月前

徐干,生于公元 170 年,卒于公元 217 年,字伟长,乃是东汉末年北海郡剧县人士,此地位于如今的山东省寿光市以及潍坊市寒亭区一带。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更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所谓“建安七子”,乃是汉建安年间(即公元 196 年至公元 220 年期间)七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之合称,这七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徐干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好学精神。早在其年仅十五岁之时,已然能够背诵文章多达数十万言之多;而待到二十岁之前,对于儒家经典“五经”更是倒背如流,且广泛涉猎各类传记书籍,出口成章,挥笔即可成篇。

然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值汉灵帝统治末期,彼时宦官当道,专权弄政,致使朝廷政治日益腐败不堪。面对如此混乱黑暗的局势,徐干却并未随波逐流,而是专心致志地埋头苦读做学问,并立下决心远离那些世俗的纷扰和迷惑。他紧闭门户,坚守自己内心的净土,坚决不与那些乌合之众同流合污。

其后,雄才大略的曹操看中了徐干的才华,先后任命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以及五官将文学等要职。但徐干却因身患疾病为由辞去官职;即便之后曹操再次委任他为上艾长一职时,他依旧以身体抱恙为由拒不赴任。

徐干不幸死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大瘟疫,年仅47岁。(由于东汉后期进入小冰河时期此后疫情期间频发民不聊生持续长达数百年。)

文学成就:诗歌方面:其五言诗妙绝当时,诗歌清新自然、文笔流畅,现存仅有3篇五言诗。虽然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但他的诗歌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辞赋方面:曹丕曾称赞他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等作品,认为即使是张衡、蔡邕也不过如此。

散文方面:其存世之作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思想理念:徐干生在汉末动乱时代,主张法先王,效圣哲,提倡“贤人政治”。例如在《中论·谴交》中,他提出了一种组织严密、管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救恤、与邻为善的治民模式。

在《中论·民数》篇中,他认为太平盛世的原因在于民众事业的兴旺,而民众事业的兴旺在于事役、公务的均衡合理,事役、公务的均衡合理在于对人口众寡和民意的确切了解,强调了了解民情民意是治国施政的基本国策。

箕山之志: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多次任命他为官,他均以病推辞,“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被曹丕赞为有“箕山之志”。传说尧欲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避于箕山之下。后以“箕山之志”比喻有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志向。

徐陈并称:徐干与陈琳同为“建安七子”,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与礼遇,且二人同时死于疫病。后世常用“徐陈”来喻指有文才的幕宾,如虞世南“缘情摛圣藻,并作命徐陈”,张说“徐陈尝并作,枚马亦同时”等诗句中,“徐陈”皆为此意。

徐干在文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诸多重要影响: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风格清玄体道。其诗歌情感细腻,五言诗在当时地位很高,如《室思》就展现出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对后世的闺怨诗等抒情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他的辞赋被时人称赞,如曹丕就对他的辞赋很欣赏,虽然留存作品不多,但残篇也能让人看到其辞赋的宏大与精妙之处,为汉魏时期辞赋的发展添砖加瓦。

哲学领域,徐干的散文集《中论》意义重大。书中观点如强调立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对纠正当时舍本逐末的治学风气有积极作用;关于谦虚受益的观点也有进步意义,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人的思想观念和学术研究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