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故友重逢,助力抉择(1 / 3)

晨曦初破,晓雾将歇,书斋外的庭院尚笼在一层轻纱之中。微风轻拂,庭院中几株修竹在晨风中摇曳生姿,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这乱世的纷扰。地上的青苔蔓延至墙角,带着一丝湿润的绿意,仿佛在努力坚守着这一方宁静,却又难掩那股无法言说的落寞。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这清晨的静谧,似是在唤醒沉睡的世界,又似在为这乱世中难得的片刻安宁而欢歌。

我一夜未眠,心中的纠结如乱麻般缠绕。宋濂的话犹在耳畔,可每念及家人与苍生,思绪便愈发混沌。毕竟,我虽知晓历史的大致走向,可如今亲身处于这乱世,又岂是知晓历史就能轻易抉择的?朱重八,这个在原本历史中建立大明王朝的传奇人物,如今却成为我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我深知他未来可能的成就,但我既已穿越,难道只能顺应那既定的命运,还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写这天下大势,为百姓创造一个全然不同的太平盛世?这一切的未知,如同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正怔忪间,忽闻院外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恰似洪钟乍鸣,冲破这晨间的寂静与我心头的阴霾。我精神一振,仿若在黑暗中捕捉到一丝曙光,急切地转身望向门口。

未几,只见一人仿若天将下凡,阔步迈入庭院。他身材魁梧壮硕,如同一座巍峨的小山,每一步踏在地上,似都能让这庭院的地面微微颤动。面容刚毅如刀削斧凿,剑眉斜飞入鬓,双眸明亮而炯炯有神,仿若夜空中闪烁的寒星,一袭劲装紧裹身躯,更显英气勃发,整个人散发着一种令人胆寒又敬仰的气场。我定睛一看,竟是徐达!心中瞬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喜与慰藉,仿若溺水之人忽逢援手,眼眶不禁微微湿润,我几个大步迎上前去,险些踉跄。

徐达大步流星走进书斋,目光如炬,瞬间锁定在我身上。见我面容憔悴,身形消瘦,他不禁微微皱眉,那两道浓眉仿若两条蛟龙拧在一起,眼神中满是关切与疼惜。他一个箭步上前,双手如铁钳般握住我的手臂,轻轻用力摇了摇,声音带着一丝焦急与疑惑:“伯温兄,别来无恙?怎的如此形容枯槁?可是遇着了烦心事?”我长吁一口气,苦笑着将心中的困惑与挣扎一一道出:“徐兄,这天下如今乱成一锅粥,百姓苦不堪言。我欲救民于水火,却在辅佐明主与保全家人之间徘徊不定。朱元璋、陈友谅等各方势力纷起,我虽对朱重八之事略有了解,可未来变数太多,实难判断他是否真能成为那平定乱世之人,我不知该何去何从。”说罢,我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转身缓缓走向书桌,仿若一个被抽去了脊梁的人,无力地坐下,手肘撑在桌面,双手抱头。

徐达听毕,浓眉紧蹙,沉思片刻后,神色凝重道:“伯温兄,我虽一介武夫,不通这许多权谋机变之术,但我知晓,这乱世之中,百姓盼的是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火与苛政之苦。朱元璋此人,我曾与他并肩作战,其为人豁达大度,有勇有谋,且对百姓极为爱护。他常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每下一城,必先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我观他有平定天下之志,亦有此能为。”他一边说着,一边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窗边,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此时,窗外的天空中几朵浮云悠悠飘过,似在见证着这历史的抉择时刻,庭院中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颤抖,仿佛也在为这未知的命运而不安。远处的树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清脆悦耳,似在为徐达的话语伴奏,又似在提醒着我们这世间仍有生机与希望。

我微微点头,心中却仍有疑虑:这徐达所言固然不错,可仅凭他的一面之词,就能断定朱元璋是可托之人吗?万一有所差池,那后果不堪设想。我眼神黯淡,满心忧虑,双手不自觉地紧紧交握,指节泛白,仿佛要把所有的纠结与不安都捏碎在手中:“徐兄,我自是信你之言。可这天下大势变幻莫测,朱元璋眼下虽贤明,怎保日后不会变质?一旦我错投明主,不仅自身性命堪忧,更会连累万千百姓。何况我家中亲人尚在,我实难割舍。”言罢,我眼神黯淡,满心忧虑,低下头去,不敢与徐达对视,仿若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徐达走近我,有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他的手掌宽厚温暖,似能传递力量,每一下拍打都像是在给我注入勇气。我微微抬起头,看向他。他语重心长地说:“伯温兄,你这是当局者迷啊。且看如今元朝,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已失尽民心,覆灭只在朝夕。而朱元璋所率义军,军纪严明,广纳贤才,正是顺应天命之举。至于你担忧的日后之事,固然无人能全然预料,但以他现今的作 为与品性,我等不妨信他一回。再言及家人,兄台若能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届时何愁不能护家人周全?”

我心中五味杂陈,在书斋中缓缓踱步,脚下的青砖仿佛也承载着我内心的沉重。我时而停下,抬头望向天花板,眼神空洞,时而又继续踱步,脚步虚浮,内心如波涛般汹涌:徐达之言不无道理,可这抉择关乎生死荣辱,实在令我难以定夺。我一生所学,难道就要在这乱世中孤注一掷吗?若失败,不仅自己身败名裂,更会让家人陷入绝境;但若错过这可能成就大业的机会,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满腔抱负和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