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曹操趁旱攻袁术(1 / 2)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曹操,一代枭雄,自迎汉献帝至许都后,便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名,东征西讨,逐渐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基业。

而袁术,亦是当时豪杰之一,占据淮南,兵强马壮,自称“仲家皇帝”,与曹操分庭抗礼。

时值建安二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一日,曹操正于许都宫中处理政务,忽闻探子来报:“启禀丞相,汝南一带遭遇大旱,田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

曹操闻言,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此乃天助我也!”

原来,曹操早已对袁术心怀不满,欲除之而后快,只是苦于无机可乘。

此番汝南大旱,曹操料定袁术治下亦难逃此劫,民心不稳,兵力疲惫,正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

于是,曹操召集群臣,商议攻袁之策。

谋士荀彧首先进言:“丞相,袁术虽拥兵自重,然其骄奢淫逸,不得民心。加之淮南之地,地广人稀,粮草难继。

今汝南大旱,必波及淮南,袁术势力必将削弱。

此时发兵,定能一战而胜。”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微微点头,表示认同他的观点。

曹操又问:“然则,谁可为将,领兵前去?”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答话。这时,大将夏侯惇挺身而出,大声说道:“末将愿往!定当斩袁术首级,献于丞相面前。”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和决心。曹操看着夏侯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夏侯惇乃是曹军之中猛将,勇猛无畏,战功赫赫。

曹操相信,有他领军出征,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曹操见夏侯惇勇猛无比,心中大喜,但虑及夏侯惇性格急躁,恐孤军深入,中了袁术之计,便道:“元让勇猛有余,然谋略稍逊。此番出兵,需智勇双全之将方可。”

言罢,曹操目光扫过众将,最终落在曹仁身上:“子孝,汝可愿领兵前去?”

曹仁领命,拱手道:“末将领命!定不负丞相厚望。”

曹操满意地点点头,又嘱咐道:“子孝,袁术虽弱,然其麾下亦有能臣猛将。汝当小心行事,勿要轻敌。”

曹仁领命而去,曹操又命荀攸、程昱为军师,随军出征,以助曹仁一臂之力。

数日之后,曹仁大军抵达汝南,但见田地干裂,百姓衣衫褴褛,流离失所。曹仁心生怜悯,命部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投军效力,曹仁大军士气大振。

此时,袁术得知曹操发兵前来,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议对策。谋士阎象道:“丞相勿忧,曹操虽来势汹汹,然其远道而来,粮草不济。吾等只需坚守不战,待其粮尽自退。”

袁术闻其言,心中稍感宽慰,但那份忐忑依旧如潮水般涌动,难以平息。他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倘若曹操久围而不退,吾等当如何应对?”

阎象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缓缓道:“可遣使者前往江东,向那孙策求援。孙策与曹操素有间隙,想来他必愿出手相助。”

袁术点头,神色稍安,随即下令遣使前往江东。

孙策得知袁术求援之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袁术此人,骄奢淫逸,不忠不义,吾岂会助他?”

然而,孙策心中却另有计较。他深知江东局势微妙,若袁术败亡,曹操势力必将南下,江东亦将危矣。于是,他转而说道:“吾虽不愿助那袁术,然亦不能坐视曹操势力坐大。可遣使者回复袁术,言吾将发兵相助,实则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使者领命而去,孙策则暗中调兵遣将,加强江防,以防曹操偷袭。

袁术得知孙策将发兵相助,心中稍感宽慰。他暗想:“孙策此人,有勇有谋,此次出兵相助,定能助我击退曹军。”然而,想到曹操那十万大军,他心中依旧惴惴不安。于是,他决定派遣麾下大将纪灵,领兵五万,迎战曹操。

纪灵领兵五万,与曹操的十万大军在汝南郊外相遇。两军对峙,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纪灵远远望去,只见曹军士气如虹,装备精良,心中不禁暗自惊惧。但他深知,此战关乎袁术的生死存亡,他必须全力以赴。

曹仁见到纪灵的军队,亦是心生忌惮。但他深知自己军队的强大,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令进攻。曹军士兵奋勇向前,呐喊声震耳欲聋。纪灵见状,亦是指挥袁军全力抵抗。一时间,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动地。

经过一番激战,纪灵逐渐发现袁军难以抵挡曹军的攻势。曹仁战术指挥得当,使得曹军士兵如猛虎下山般凶猛。纪灵的军队开始出现混乱,防线摇摇欲坠。最终,纪灵抵挡不住曹军的猛烈进攻,只得率领残部败退而回。

袁术闻报,大惊失色,急令部将桥蕤领兵前去接应纪灵。桥蕤领命而去,与纪灵合兵一处,欲与曹仁决一死战。

战场上,两军再次交锋。桥蕤与纪灵虽然勇猛无比,但他们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此时,曹仁率领的曹军士气正旺,加上荀攸和程昱的出色指挥,曹军如虎狼之师一般凶猛。袁军渐渐难以支撑,开始败退逃亡。

桥蕤与纪灵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