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圆满完成任务(1 / 2)

尽管这次提出的解决方案与之前在京航介绍给杨知书的技术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找到高效且准确的方式来解决n-s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这是流体动力学领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程之一。由于n-s方程通常难以直接求解,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精确的数值解法。

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对于复杂的数学推导感到困惑,但他们能够理解最终结果的意义:

许宁提出的方法不仅能极大加快优化过程,而且即使涉及多个变量也能保持较高的计算效率。

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宁敢于挑战同时优化多达六个参数的任务。

回想起初次见面时对这位年轻人才华横溢的印象,杨知书做出了决定。

“那就按你说的做吧!”他坚定地说着,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准备迎接这一创新带来的变革。

杨知书拍拍许宁的肩膀说:“小许,我这就去帮你申请曙光1000超级计算机的时间。这几天,你先专心准备算法和程序。

如果需要实验数据,全八三工程项目组都会支持你的。”

接着,他转向另一边:“机翼结构小组,这次的任务艰巨。前缘襟翼作为活动部件,需要调整机翼结构。

一旦许宁完成了缝翼的整体研发,请立即着手安排管线和液压系统,确保一切顺利通过测试后,能马上进入生产阶段!”

他又看向飞控团队:

“飞控小组,你们要与许宁紧密合作。我们要打造的是战斗机,不是民用飞机,这意味着飞行员不能手动控制缝翼。

因此,你们必须调整飞行控制系统,以充分展现新研发的优点。”

“同时,既然决定对04和05号机型做出改进,不妨趁此机会优化那些过去难以触及的部分。

特别是进气道专家们,你们应与606研究所探讨,看看是否能在进气道和引擎匹配上找到提升空间,当然,这不应妨碍到正在进行的机翼改进。”

随着杨知书逐一给各小组布置任务,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有序的气息。

作为整个项目的关键人物,许宁的工作被赋予了最优先的地位,其他小组都需全力配合。

杨知书环顾四周,确认道:“大家明白各自的任务了吗?有任何疑问现在提出来吧。”

面对众人齐声肯定的回答,他点了点头,随后特别指出:“许宁,我会指派秘书处副主任杨静辅助你。

她不仅处理日常事务,还具备高级别的保密权限,所有敏感事项皆可通过她沟通。”

感受到这份信任,许宁坚定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看到年轻人如此积极的态度,杨知书脸上浮现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已经发现了带弹飞行时副翼逆效应的问题,这对整个项目都是极大的贡献。

接下来的工作,就像是为我们的成就增添光彩一样。”

尽管杨知书对许宁的能力深信不疑,但他作为团队领导者,依然觉得有必要在精神层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有的人需要外界的压力来激发潜力,而有的人则需要适当的空间来展现才华。显然,许宁属于后者。

“杨总,您放心,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许宁坚定地说。

会议结束后,整个83工程团队像一台精密仪器般运转起来,全力支持许宁关于机翼改良的研发。

得益于杨知书高效的管理,短短几天内就为项目争取到了使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曙光1000超级计算机的时间。

与此同时,许宁已提前完成了第一阶段所需的用户自定义函数编程,只需等待超级计算机到位后进行编译执行。

准备工作就绪,只待时机成熟。当许宁准备前往计算中心,并询问同事姚美玲是否一同前往时,她经过一番考虑后选择了留下。

姚美玲意识到,尽管跟随许宁学习将受益匪浅,但目前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

她决定专注于现有项目,特别是探索如何改善座舱盖研发以提高飞行员视野。

“我想尝试改进座舱盖研发。”姚美玲解释说。

“根据你的空中拍摄图片以及飞行员反馈来看,传统三片式风挡存在较大视野盲区,尤其是安装hud后情况变得更糟。

如果能改为弧形一体化研发,应该可以显著改善这一问题。”

这样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不断追求创新、致力于提升产品性能的决心。

姚美玲轻轻点头,从身旁的笔记本里抽出两张照片,一张展示的是歼8-3战斗机,另一张则是苏27战斗机。

“我专门向杨总请教过,他说我们的十一号工程项目,在国产化苏27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ao120型有机玻璃的技术,用于生产那种特殊的弧形前风挡。

至于初期试验,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少量ao120材料完成。”

显然,这个计划经过了仔细考虑,绝非心血来潮。

许宁原本只是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