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网里有多少斤了?”
陈泽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几人刚刚的收获。
刚才在近一米深的冰坑里,挖呀挖呀挖,根本没算丢出去多少条,只看到冰面上一堆,不知道具体有多少。
听到陈泽的问题。
把头埋在冰坑里的王朔率先抬起头,一脸兴奋地比了OK的手势。
偷偷摸摸地小声说道:“哥,至少得有三百来斤了!”
“我琢磨着应该有四百斤!”
董瑞也抬起了头,纠正道。
“大差不差吧!”
王朔也没时间和董瑞争论,说完就继续投入到抓鱼的热情工作中,一条鱼少说也得四五斤,二十条鱼就是一百斤。
多抓一条鱼,就多增加一份工资,跟捡钱似的,每个人都是处于亢奋的状态。
“是吗?这么多?我刚从也没觉得有这么多啊!”
陈泽将信将疑,走上前,提起大织网兜,单手掂量了一下,确实很沉。
“是挺沉的!”
连他都觉得有点沉,那三百来斤肯定是有的,这下心中确信,他们的的确确捞了有三四百斤了。
“看来这指标定的确实不高!”
每个小组都有基本指标,具体的指标规定很复杂,不过,简单来说,大约平均每个小组每天是要打够500斤鱼的。
这个目标在众人刚刚听来时,都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鱼怎么可能站在那里让你捞?还是五百斤鱼!
五百斤鱼是什么概念,在北方的一些小池塘里,可能也就几千斤鱼。
现在让他们一天就打够500斤鱼!
大家的第一想法都是:这怎么可能?
但现在大家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纷纷觉得:怪不得东北的鸡,叫做笨鸡,鸡蛋叫笨鸡蛋。
原来这鱼也不聪明嘛!
“哥,在你们这儿捞鱼,也太过瘾了!”
“比我爹那边儿热闹多了!”
宝庆弯着腰,在地上捡鱼,腰都没有直起来过,也是一脸兴奋。
“你爹那边鱼情不好?”陈泽问道。
“也不是不好,就是没你们这边鱼多。我爹那边纯纯是体力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个坑按我们这儿的规矩,只打五网!”
“哪像你们,一个坑里就能捞这么多鱼!”
“你们那里一网有多少斤。”
陈泽很好奇,正常的话一网有多少斤,他知道他们现在这情况,是打洞打到鱼窝了,纯属运气好。不过,等这波鱼群过去,也会变的和其他人一样。
因此,他想打听打听其他人的情况,因为其他人的情况,才是正常情况,是打鱼收获的平均值。
“一网有多少我也说不准!”
“也是得看运气!”
“洞打得好了,前面两网也能弄个百十来斤。”
“要是洞打得不好了,一个洞可能也就能上个十几斤鱼。”
......
“嗯!这才对嘛!”
陈泽听了宝庆的解释,大致了解了情况。
捕鱼最花费时间的,不是捞鱼的过程,而是破冰打洞。
而破冰打洞有多难,看王朔几人先前围着窟窿凿了小半个钟头的成果就知道了,如果不是陈泽来的及时,估计现在几人还在凿窟窿呢,更别说发现鱼群了。
正常情况下,花半个钟头,凿个冰窟窿,运气好的话,一个窟窿能打个二三百斤;运气差点,也能打个一百来斤。
由此可见春水河中的渔产资源之丰富,远超其他地方。
不过,根据本地人这那么多年的传统,一个冰窟窿最多打五网,之后就要换位置。
一方面是过去村子里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愿竭泽而渔。这一点,有些知青就不怎么遵循,听说还曾因此与当地人发生过争执。
另一方面是,鱼也不傻,一般三四网过后,破开的冰洞位置,鱼群就不经过了。
继续守着,相对不划算,这一点后来的知青们也发现了,渐渐地也就遵循当地每个坑只捕捞五六网的规矩。
这只能说,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规矩,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像陈泽他们这种,直接将窝打到大鱼群上面的,就没什么五网六网的规矩了,这种情况是很难遇到的。
虽说往年也有发生,不过很少,算是比较罕见。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种情况依旧稀罕,但并不至于大惊小怪。
这不是在海里捕鱼,可以撒大网,一网几千上万斤,将所有经过的鱼一网打尽。
冰上打鱼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即使鱼再多,窟窿就这么大,顶了天,全家上阵,也就是能捞个千百来斤,不可能更多了。
像陈泽几人挖的倒斗型冰窟窿,就更蠢了,网根本就撒不下去。
这里就要说一下东北的冬捕方式了。
东北冬捕的方式有很多,张家屯村民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利用冰孔处与空气接触,在冰层被破洞的一瞬间,有大量的氧气迅速溶于水中,使得局部的氧含量浓度较高。而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都有趋向于氧气的本能,因此,就会一时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