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从此种植与加工为一体!(1 / 2)

何龙在这个话题上,深入讲了很多。

关税,就是指当进口或出口的商品经过某国家的关境时,该国家的海关征收的税。

可以很粗暴粗糙的理解为:出场费和入场费。

加征关税,约等于加收出场费。

华夏每从漂*国买一斤,就需要多给它一点出场费。

虽然改从其他国家进口也可以,但成本其实也低不到哪去,最好的还是尽可能的自给自足。

在场的人听着,表情都有些复杂。

动容是真的动容,但犹豫也是真的犹豫。

因为在农户个人的层面上,要考虑经济效益啊,毕竟,种玉米是真的不怎么挣钱。

玉米的亩产量在1000斤-1400斤之间。

同样大小和肥沃度的农田用来种番茄,亩产量能达到6000斤左右,要是种青瓜,亩产量能达到15000斤左右。

假如是种茄子、丝瓜和水果辣椒,那亩产量25000斤甚至都不在话下。

看起来只是一串数字,但到了收成交易的时候,到手的钱是实实在在的减半不止。

不少人打开了计算器在算这笔账,最后都是唏嘘的摇了摇头。

他们会响应国家的号召,种上一定数量的玉米,但确实很难做到全种。

何龙也没有避开这点,很实在说到了这个问题。

“省内针对大量种植玉米的农户,凡是达到了1500亩以上,可以优先获得专项补贴,而且种子和新型农机的报销比例也提升到60%,还可以额外申请贷款利息补贴。”

这段话的重点是,让愿意种玉米的大农场优先拿走蛋糕,剩下的再作分配,而附加的其他条件也诱人了很多。

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机会,似乎没几个大农场主愿意争。

尽管听不清他们交头接耳的低声交谈,但仍能看见他们在小幅度的摇头。

沈风也在算这笔账。

但他的种植成本和其他人的都不一样。

因为他手里,还拿着一个新的农作物优化剂,把它用在玉米上,只要土地和种子的质量过关,进阶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哪怕是不进阶,优化过的品种也会自行调节状态,把吸取到的营养,全转化为生长物质,以最低的肥料成本种出最优质的玉米。

而且,他的产量必定还远远高于正常水平。

他是越算就越觉得可行,关键玉米还耐旱,正好能应对今年可能会出现的大旱气候。

沈风想了想,打开微信找到了农业地产中介。

一个月前,汤姆连锁会员超市当时和他的合作还没定下来。

他就尝试给生菜找其他销路,结果,销路没找着,农场倒是找到了一个,而且还是个情况非常特别的大农场,转手特别难。

这个月以来,地产中介在微信上对他的问候,那是比闹钟都准时。

估计这大农场实在是难卖,出现一个潜在客户,中介就舍不得放手。

沈风在键盘上敲下了两个字,发过去:[在吗?]

中介几乎是秒回:[在的!老板新年好,您是有时间过来看农场了吗?”]

[还没,但我现在确实有了扩张的打算,你把那个农场所有的信息,都发过来给我看看。]

中介很快就转发了一条公众号文章的链接过来。

这文章讲的是,一个专门做土豆加工的大厂,想将种植与加工融为一体,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于是,他们就把工厂迁移到新买的农场旁,并肩而立。

结果并不好,跨行如隔山,他们种植端弄了几年都没搞上去,还反过来把工厂给拖垮了。

在去年中旬彻底完蛋,挂了低价转卖。

但一直找不到能接盘的老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场和工厂在手续上不能切割。

要买就得一起买下来。

除了以上内容,文章里还附着很多工厂内部的图片,那些全自动的设备,一看就是迁移后定制的,几乎全新。

[老板,它的情况就是这样了,一次性转让费4000万已经很低了,那些设备和厂房几乎就是半买半送,等东西清空腾出去了,完全可以用来做储粮仓库啊。]

尽管中介说的很好听,可现实问题还是摆在眼前。

搞农业的,要那么多仓库没用,搞工厂的又不知道拿种植农田怎么办。

光种植农田就有2700多亩,算上工厂差不多有3000亩地。

还有这个一次性的转让费,也让人很想吐槽,对比同类虽然是白菜价,但无论怎么说都是四千万啊!

这对于沈风来说不成问题,他现在简直是疯狂心动。

因为那所倒闭厂的思路是没错的。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向着种植、加工一体化的方向,产业链整合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是一个很具有前瞻性的选择。

沈风还在思考着,系统忽然在这时发来了提醒。

【触发主线任务】

【在你的农业事业版图上,一座种植与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是你事业腾飞的崭新起点!这不仅仅是对现有业务的拓展,更是对未来农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