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好苗子。
主要是老郑有事没事就在他耳朵根子上念叨一下。
出于好奇,
他也抽空看了时寻之前两部短片。
老实说,
观感一般。
也就马马虎虎。
稚嫩感的地方有不少。
有一些小设计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算可以了。
但这次一看,
有些意外。
成熟太多了,
就跟坐了火箭一样,
悟了般。
无论镜头调度,
画面表现。
都像模像样。
故事讲的也可圈可点,
有些地方,
看得出来,
应该有参考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
但,度拿的很好,算是一种不错的致敬新现实主义。
其实,还有致敬电影‘小鞋子‘。
但那部电影,是1997年上映的。
谢非现在自然不可能看过,也无从得知。
瑕疵方面,当然也有。
但都在他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而最让他欣赏的是,
也是最让他觉得难能可贵的是——
时寻在构建人物关系的同时,
还知道从人物动机着手,
随着故事展开,
把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那种因变革产生的各种矛盾。
藏在人与事之间的那种意味深长的复杂,
徐徐的带了出来。
处理手法也并不简单粗暴。
根据特定情境变化。
有时,是一种娓娓道来,
像是你从午后休憩中醒来,下意识发呆。
夫人贴心的为你送来杯温茶,
于是,你慢悠悠的品味个中滋味。
有时,又很激烈。
剖开了,让你感受。
粗暴中,不丢细节。
细微的好像是沉浸式的观摩一堂解剖课。
你可以跟着人物一起,
握着手术刀,
跟随着节奏,
割开一寸寸肌肉。
观察那每一处血红的纹理。
直到电影最后一幕,
狼狈的阿贵扛着车,
落寞的走向人群。
那一点点夕阳,
打在他的脸上~
一瞬间,
谢非的情绪都难以从那股余韵中抽离。
这个岁数,能做到这样。
老实说,相当不易。
——
而像他这样的导演们,看一部电影,
都习惯从整体,从结构,从故事的表现等综合方面去看一部电影。
演员们,
或者说,
表演系的学生们。
整体当然也看,
但下意识就会变成另一种角度了。
他们更感性。
重心主要放在故事与人物身上。
许晴一开始也是审视意味居多。
但,
开篇的色彩和光线感就把她震住了。
该说不说,
狗导演眼神虽然有大毛病。
水平倒确实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