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趟回家的。
幸好是轻装简行,采买的年货,也提前通过邮政发回家了。
而冬日的乡村,时间也仿佛是被凝固住的。
村前的空地上,有一些老人,揣着手,晒着太阳。
见到他,就笑呵呵:
“这不是三娃子嘛。”
他在家里行三,村里人都叫他三娃子。
“听说你拍了部电影让洋人都给看上了?”
“前阵子,领导还来你家送表扬咧。”
“挣不老少钱吧。”
“你娃真是出息了。”
时寻挨个叫人。
尽管他从小就不太喜欢这种场合,但他不希望别人因他而背后对他的父母指手画脚什么。
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当你很长时间不回老家。
再回来,很多你觉得并不相干的人,都会上来问东问西。
有些甚至是很没有边界感的问询。
对方也并不觉得冒昧。
碍于情面,某些人,你还不得不回答。
可当你真说了吧,他又会说,你说的我不懂。
气氛就很尬。
总算,进了家门。
母亲是惊喜的,欢喜雀跃,喜眉笑眼,拉着他的手:“哎呦,可回来了。”
父亲是木讷的,两人的对话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
“回来了?”
“这次什么时候走?”
“十五之后吧。”
“哦。”
良久的沉默。
一般这种情况,
要么,父子俩就得有一个人离开堂屋。
要么,就得等一个人再主动找一个话题。
时寻这次主动找了话题:
“我上次寄钱回来,不是说让把家里的房子整一下,怎么没弄。”
“能住,为啥要整?”
“你的钱,就是你的钱,我都让你妈给存着呢,以后你要用,再给你。”
“电视呢?怎么也不拿出来看?”
“拿出来,一堆人都来家里看新鲜,太闹腾,我嫌烦。”
“你要是想看,就去搬出来,在你床底下放着呢。”
“给你们买的衣服呢?怎么不穿。”
“料子太好,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穿那个出去,跟个官老爷似的,叫人笑话。”
说实话,几个孩子当中。
他对小儿子的情感,大概是最复杂的。
老大听话,书读不下去,老老实实下来种田。
娶媳妇,生孩子,一点不用他操心。
媳妇也是个忠厚肯干的本分人。
哪儿哪儿都好。
满意的不能再满意。
老二有些滑头,但也不敢违逆他。
尽管看不上种地的活计,但也在他的安排下,干了个杀猪的工作。
如今,也顺顺当当成了家,生了娃。
就是娶的媳妇有些刻薄,爱计较,爱算计,好吃懒做。
但总体,也还算凑合。
唯独这个老三,从小到大,真是操碎了心。
说什么都不听,打也不行。
一门心思非要去干跟他们家祖宗八代都扯不上一丝关系的导演。
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
在此之前,老汉压根都不知道导演是什么。
他理所当然的觉得这兔崽子就是在做白日梦。
好说歹说,都拦不住。
他失望又难受。
心里也未尝没有期待,
这个兔崽子能狠狠吃点苦头,好体会父辈的良苦用心。
但,打死他也想不到,他竟真的干成了。
大哥是跟父亲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相忠厚,小麦色的皮肤,一看就是个勤勤恳恳的庄稼人。
内敛,话少。
但弟弟的回来,他也是开心的,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回来了。”
二哥二嫂嘛,也笑,很热情,比以往的每一次回来都要热情。
还主动搭手过来帮忙,但总是透着股机灵。
“早知道你今儿个回来,我早上就给你留副下水,晚上做着吃了。”
晚饭。
这大概也是近一年以来,全家聚的最齐的一次了。
上次暑假,他回来的时候,二哥一家没来。
几兄弟,除了他这个没结婚的,都分出去单过了。
气氛是有点热闹中的沉闷。
尽管二哥二嫂一直在说话,一直努力活跃气氛。
侄子侄女们也在旁边叽叽喳喳地玩闹。
时寻也偶尔会回应一句。
但就如每个人面前摆着的那碗面疙瘩汤一样。
清淡,无味。
很难形容,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但,
这就是他的家。
在晚餐的末尾,老父亲憋出了第一句话:
“老大不小了,也要大学毕业了,什么时候准备考虑个人问题?”
“不急。”
换作平时,
几乎一定会迎来父亲的下一句话:「还不急?隔壁谁谁谁,跟你一样大,孩子都抱俩了。」
但这次,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