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时是万万不能直接加入白醋的。
待到豆浆沸腾后,需缓缓兑入冷水以降温,再将事先稀释好的白醋一点一滴、分批次加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花逐渐形成,与水分离得愈发明显,这时便停止添加醋液,轻轻加热几分钟,耐心等待豆花完全凝固。
最后的关键步骤是将成型的豆花压制成豆腐。
徐莉云首次尝试,心中不免紧张,直到揭开薄纱,看到里面如同嫩白美玉般的豆腐,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众人闻香而来,忍不住各自尝了一口,那细腻丝滑的口感,浓郁醇厚的豆香,直叫人口舌生津,回味悠长。
正当众人还想再来一口时,却被郭大嫂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阻止了:“你们这样你一勺我一勺的,豆腐还剩下什么给辛苦劳动的汉子们吃?晌午饭点就要到了,也得为他们考虑考虑。”
她故作严厉的话语引得众人一愣,随即相互对视,尴尬地笑了起来。
徐莉云看着剩余的豆浆,心中默默计算还能再做几锅,同时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已经许久未尝的纯正豆浆滋味,一股淡淡的思念油然而生。
中午时分,餐桌上的豆腐成了大伙热议的话题,大家都在猜测这等佳肴是否来自镇上的店铺。
当得知是后勤组自制而成时,众人无不惊讶连连。
而知道是张娘子亲授技艺,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果然如此”的释然神情,心想如果是换成自家婆娘或村里其他妇人,哪能信手拈来这样的手艺呢。
幸好这些话都只在心里嘀咕,不然家里恐怕要闹得沸反盈天了。
午餐后,得知下午还要继续做豆腐,小孩子们也顾不上玩耍,一个个围绕在炉灶旁,眼巴巴地盯着,对这一神秘的过程充满了好奇。
“郭大嫂,这些剩下的豆浆就别再做成豆腐了,加点糖给孩子们解解馋吧。你看他们一下午都没离开半步,多乖啊。”
徐莉云轻抬下巴,示意郭大嫂注意围在周围的孩童。
郭大嫂顺着徐莉云的视线望去,看见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望的小眼睛,其中也有自己孩子的身影。
“孩子们这么多,一锅哪里够分呢?再说,糖也没那么多啊。”
郭大嫂面露难色。
“可以把豆浆分成两锅,这一锅倒一半到那边,再加些水,我家还有些糖可以贡献出来。两锅分摊,每个孩子一小碗应该没问题。”
徐莉云提议道。
孩子们听到能喝到甜豆浆,兴奋得又蹦又跳,就连排队也异常自觉。
不多时,徐莉云和张大嫂一起给孩子们分发豆浆,每人两碗。
徐莉云本想说一碗足够,毕竟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刚满四岁的儿子,还有一个尚在哺乳期的婴儿。
但郭大嫂坚持要多给,声称多余的她自己喝,徐莉云拗不过,只好笑笑接受。
张家村新建的住房整齐划一,一排排独立的小四合院样式,总数达到一百九十栋,分布在六排之中,每两户之间间隔着一条狭窄的小道,而每隔十户,则有一条较为宽敞的大路方便通行。
前五排的每户面积一致,每排各有三十户;唯有最后一排略显紧凑,共有四十户人家。
村庄中央的老榕树,在那次洪水中根部裸露,多亏了村民们齐心协力重新培土加固,才让它得以重生。
张老二在规划时特意保留了老树的位置,未做丝毫变动,以此来保存村庄的一份记忆。
望着第一排新房渐渐展现出规模,徐莉云根据手中的图纸随意提了一句,想象着当夜幕降临,每一户的灯光亮起,这里将不再是零星的几点光亮,虽失去了些自然的野趣,却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馨。
起初,他还计划在每条过道上挂一盏灯笼,但细想之下,还是觉得每家每户前点上一盏灯笼更为温馨有味。
于是,六排房屋,六种风格的灯笼,不仅点亮了夜空,也为这个小村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在询问了精通木工活的刘木匠后,得知对方并不擅长雕刻,张老二只得转而向齐凯和郭家杰求助。
“你们俩认识懂雕刻的师傅吗?”
张老二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
“近处是没有的,镇上也没听说有这样的人。”
郭家杰直言不讳,多年的居住经验让他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
“哦,我想起来了,好像县城里有一位雕刻师傅。”
齐凯努力回忆,曾经隐约从旁人那里听说过。
“好,那明天你们进城一趟,请那位雕刻师傅过来,顺便看看能不能买到一些鸡鸭幼苗,家里婆娘之前提过这事,差点就被我忽略了。”
张老二这才想起家中还有待办的琐事,脸上闪过一丝歉意的微笑。
在那个朴素而温馨的小屋里,后勤组带来的惊喜如同一缕春风,悄然吹散了往日单调的餐桌风景。
不再是简单的野菜搭配冬笋、木耳与干菜的轮流登场,也不是新近换上的豆腐口味让人意犹未尽,今日,一种全新的滋味即将绽放于众人的味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