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州,无定河畔。
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浩浩荡荡的向前行进。
大纛,上书“大明军节度使杨”的字样。
队伍中的将士,一个个衣甲鲜亮,斗志昂扬。
虽然一路风尘仆仆,脸上略微有些倦意,但他们仍旧是精神抖擞的面貌,仿佛随时都能投入战斗一般。
附近的牧民、百姓见状,都不禁躲得远远的,生怕冲撞到了这支宛如洪水猛兽一般的军队。
“这……这是大帅回来了!”
“大帅?是咱们的节度使杨大帅吗?”
“就是他。”
“太好了。俺们日思夜想,早盼晚盼,总算是把大帅盼回来了。”
“有大帅在,哪個宵小之徒敢作乱?”
沿途旁观的牧民或是汉人百姓,在得知是杨骁所率领的军队抵达明州之后,都忍不住喜极而泣了。
对这些善良而淳朴的百姓来说,杨骁就是他的“天”,就是他们的守护神!
杨骁好似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能驱散所有的黑暗和阴霾。
有杨骁在,大明军治下的“妖魔鬼怪”,岂敢作祟?
又岂能作祟?
笔直而宽敞的官道上,漫长的队伍绵延十余里,经久不绝,也不知道杨骁带回来了多少大明军的健儿。
此时,杨骁骑着赤兔马“绝影”前行。
这一路走来,他的心情是颇为沉重的。
在李彝殷的煽动下,党项人的叛乱愈演愈烈,几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此番叛乱,波及到了大明军的明、银、宥、绥四州一十二县,粗略估计,有近二万定居于此的汉人百姓丧生,其余党项、回纥、室韦、吐蕃等蕃人牧民,也死了不少。
叛军的声势越来越大,所过之处,尽是一片焦土,鸡犬不留。
留守于明州的魏仁浦、符昭序等人,也不是不想镇压党项人的叛乱。
奈何,有心无力。
去年杨骁为平定三镇之乱,带出去了三万大明军精锐,其中还以铁骑兵居多。
这就导致留守大明军四州之地的官军有所不足。
即便杨骁在汴京的时候,就已经下达大明军全民武装自卫的命令,效果也不太显著。
官府向青壮年男子发放武器,并训练他们,以求保卫家园,抵御叛军的侵袭,一时间却也是收效甚微的。
大明军已经招兵买马,有了不少的兵员。
但是马匹过少,组建不了太多的骑兵。
所以,每当叛军突袭某一处村寨、部落聚集地,甚至是城池的时候,官军都无法及时赶去增援。
原因就在于官军的机动性,还比不上叛军……
正面一战,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大明军将士,完全有能力击败党项人的叛军。
怎奈何,李彝殷也不是傻子,他采取了游击战法。
靠着弓马娴熟的党项骑兵,叛军能在草原上来去自如,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官军则是只能干瞪眼。
好在,这一回杨骁把大明军的精锐铁骑兵都带回来了。
“吁——”
这时,一队斥候飞骑而来。
为首的一名斥候跑到距离杨骁的不远处之后,旋即滚鞍下马,递上了一道蜡丸。
“主公,明州急报!”
杨骁接过蜡丸,打开藏在里边的密信,扫了一眼,眼中顿时闪过了一抹厉芒。
跟在身后的王朴见状,驱马上前,颇为疑惑的询问道:“主公,发生了何事?”
“魏仁浦发来急报,说以李彝殷为首的党项叛军,正在向宥州的方向集结,似有逃窜的迹象。”
“什么?”
王朴愣了一下,旋即脸色一沉,说道:“主公,看来李彝殷也意识到,他的叛军继续留在大明军,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叛军诸部现在争相逃奔宥州,绝不是为了攻城拔寨。李彝殷的目的,极有可能是想率部逃到朔方镇。”
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杨骁已经把大明军的精锐部队,带了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的那一两万乌合之众,岂能是对手?
叛军之前的优势,不过是仗着骑兵较多的机动性罢了。
现在,大明军的铁骑兵远远多于叛军,所以他们的这一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
至于跟大明军硬拼,想来党项人并没有这种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宥州位于大明军的西南面,跟朔方镇(灵州)接壤。
而今大明军的明州、银州、绥州境内的各部叛军,都一股脑儿的涌向宥州,难道是想集中优势兵力攻城拔寨吗?
不,不会。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李彝殷想带着叛军诸部出逃到朔方镇。
这样说不定叛军就能免遭杨骁的军事打击了。
“我倒是有些好奇,究竟是谁给李彝殷通风报信的?”
杨骁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他这一回返回大明军,可不是紧赶慢赶,而是几乎急行军的速度了。
为的,就是想打李彝殷一个措手不及。
没想到李彝殷还是事先收到了风声!
“会不会是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