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1 / 1)

国学新解释义 文熙哥 697 字 7个月前

在那古远的时代,王孙贾,一位贤达之士,曾向孔子提出一个深奥的问题:“与其取悦于那高高在上的神只,不如去讨好那掌管人间烟火的灶神,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念呢?”孔子听后,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道出了他的见解。

他说:“此言差矣。若人悖逆天道,得罪了上天,那么即便向世间万物祈求,也终将无济于事。”孔子的话,如泉水般清澈,又如晨钟暮鼓,令人警醒。

在孔子的智慧里,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敬畏与虔诚,并非在于取悦某个特定的神明,而在于遵循天地的法则,遵循内心的良知。因为,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那些虚幻的神只,而是源于我们自身,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背离天道,悖逆自然,即便我们向所有的神明祈求,也无法改变我们内心的空虚和迷茫。因为,真正的罪孽,不是外界对我们的惩罚,而是我们内心的自责和悔恨。

所以,孔子告诫我们,要敬畏天地,尊重生命,遵循内心的良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能真正地得到天地的庇佑和恩赐。

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教诲,不忘初心,敬畏天地,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2)媚灶不如媚心:孔子谈祈天之道

某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王孙贾闲庭信步,偶遇孔子于杏坛之下。他一时兴起,便凑上前去,笑眯眯地问道:“夫子,有句老话儿您听过没,‘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这话儿到底啥意思啊?”

孔子一听,不由得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贾啊,你这小子,又拿这些世俗的俗话来考我。这话儿,说的是有些人啊,总想着去巴结那些高高在上、看似尊贵的人,却忽略了那些真正掌握实权、能办事儿的人。在他们眼里,与其去讨好那些看似重要但却遥不可及的人,不如去巴结那些近在咫尺、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的人。”

王孙贾一听,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那夫子您觉得这话儿有道理吗?”

孔子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贾啊,你可知道,这世道虽然纷繁复杂,但人心却是最难捉摸的。那些看似尊贵的人,未必就值得我们去巴结;而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人,也未必就值得我们去讨好。因为,真正能够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他们,而是天道。”

王孙贾一听,有些摸不着头脑:“天道?夫子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贾啊,你要知道,天道是最公正无私的。它不会因为你的巴结而偏袒你,也不会因为你的讨好而眷顾你。它只会根据你的行为和品德来给予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与其去巴结那些不值得的人,不如去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让自己更符合天道的要求。”

王孙贾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夫子所言极是。那我们应该如何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呢?”

孔子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天道、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同时,也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这样,我们的品德和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王孙贾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我以前是走偏了路啊。以后,我一定要按照夫子的教导去做,努力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孔子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贾啊,你能有这样的觉悟,实在是难得。记住,媚灶不如媚心。只有真正修炼好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才能赢得天道的眷顾和回报。”

两人相视而笑,这场关于祈天之道的对话,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而王孙贾也从此铭记孔子的教诲,努力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