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扶贫项目(1 / 2)

重生之政途 未有芳华 1033 字 7个月前

沈黛打算劝说阿芝几句,阿芝的朋友们已经在叫她了,沈黛也不好多说什么。

阿芝与沈黛笑着说了一句,就回到了朋友那边去了。

很快,沈黛点好的饭菜也送了上来,看着阿芝正与朋友们嬉笑交谈,沈黛沉默一个人吃着饭菜。

吃过饭后,沈黛结账准备离开时,走到阿芝身边说了一句。

“阿芝,我就住在招待所,有空你可以来找我”

说完,沈黛就离开了,阿芝望着沈黛离去的背影,笑了起来。

一旁的朋友,看着明显是外地人的沈黛,忍不住好奇的和阿芝打听。

阿芝只说了句,刚认识的朋友而已,其他就不便多说了。

接下来的几天,沈黛跟着团队一起在为乡村道路工程忙碌,其次沈黛也在考察,这里能做的扶贫项目有哪里。

每一次考察时,沈黛尤其注意地形地貌温度,以及了解当地的经济作物情况,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红河镇的恶劣环境原因。

在这里投资建设工厂,单就运输成本就比别的地区高几倍,所以一般不会有企业愿意过来投资建厂。

所以,沈黛在了解红河镇现实情况后,要想让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仅有的途径,就是种植有价值经济作物。

等这里的乡村道路修建成了,产品外销就不成问题了。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地处内陆山区,年降水量较为充沛,空气湿度大,四季更替明显,非常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红河县境内山峦起伏,丘陵众多,海拔高度差异显着,造就了多样化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能够栽种各种水果作物,如柑橘类、石榴、龙眼、葡萄等等。

不仅如此,红河县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用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红河镇降雨丰沛、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且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堪称一座天然的宝库,也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

本来,当地的稻谷产量一直相当可观,但受限于复杂的地势条件,目前仍然依赖人力来完成种植和收割工作。

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因此农民们实际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

然而,如果能引入并广泛应用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那么这一困境或许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有了这些先进装备的助力,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作强度,还能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提升粮食产量,从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下乡调研期间,沈黛等人受到了当地村干部的热情款待。中午时分,他们在村子里品尝了一顿别具特色的菌菇宴,那种鲜美可口的味道令人难以忘怀。

红河镇由于经济欠发达,居民们的生活并不容易。然而,正如古人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被群山环绕的红河镇百姓,总是能够从这片广袤的山林中寻觅到各种美味佳肴。

其中,菌菇便是当地人经常享用的美食之一。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这里的菌菇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每逢雨后天晴,老百姓便会纷纷上山采摘蘑菇。当然,那些有着多年食用菌菇经验的村民们,总能在众多的菌菇品类中准确地挑出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种。

得知这一情况后,沈黛意识到当地的菌菇均为天然野生,尚未实现人工养殖。如果能够将这些美味且可食用的菌菇发展成人工养殖产业,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餐桌,还能有效提高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这样一来,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一段时间下乡调研,沈黛对红河镇有了不少了解,经过多方了解后,又打电话咨询了不少农业种植专家,从他们那里沈黛得到多种可以在红河镇种植的果树品种。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沈黛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跟随团队外出调研,而是选择独自留在房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项目计划书的制作当中。

经过深思熟虑和对红河镇特点的深入研究后,沈黛拟定了一份详尽的方案:决定从三个关键领域着手实施扶贫项目——分别是种植果树、扩大稻田种植面积以及开展人工养殖菌菇产业。

其中,菌菇类被视为能够在短期内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的首选。由于其投资成本较低,如果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那么种植难度也将大大降低。相比之下,虽然果树的收益期可能会稍长,但长期回报更为可观;而对于稻田种植而言,则只需解决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问题便能提高效率。

沈黛花了几天时间,才弄出一份满意的扶贫投资计划书,做完后,她直接发了两封邮件出去,一份抄送给林书一份抄送给沈老爷子。

她刚发完邮件,打算躺床上休息一下,房间的门被人敲响。

沈黛起身打开房门一看,是招待所的服务员。

“小姐,您好,请问你叫沈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