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公平,公平,还是他玛公平!(2 / 3)

不傻,如今闹到如此地步,想善了的确也难,就算朝廷能忍了一时,以后过了这阵子终究要秋后算账,这种事以前多了,明日校场发饷,不必带兵甲,这种事情小的们也常听说。”

那军户笑着说道。

“那你们还跟着我?”

杨丰说道。

“杨生员,跟着您,最多要冒点秋后算账的危险,可不跟着您,兄弟们老老小小恐怕也没有秋后了,全都是没有隔夜粮的,不豁出去求个活路,用不着等秋后朝廷算账,今年这春荒估计城内三成都过不去。您就明说吧,您怎么闹兄弟们都跟着,不冲别的,就冲一家老小性命都是您给的,再说句也不怕是大不敬了的,就如今这天子,小的们真伺候够了。自从他登基,这京城就没几天好日子过,饥荒,瘟疫,建虏一遍遍来杀人放火,就连城里火药库,十几年都炸了多次,最多一次几千人炸死,真就是应了那句话,一副亡国之相。”

那军户叹息着说道。

杨丰满意地看了看英国公,然后从他手里拿过一张写满字的纸。

上面还签着张之极的名字。

“定国公府存粮二十万石,分于六处勋庄……”

他开始读。

这是张之极那管家供述。

当然,是管家供述,然后张之极签名算他的。

内容就是京城各家勋贵目前估计的存粮数量,另外还有存粮地点,不过也不光是这个,还有从京城军户里面调查汇总起来的证据。

两者差不多。

都是一百八十万石左右。

这个数字应该比较真实了。

京城目前大致一百万人口上下,绝大多数都是要买粮的,就算平均一口人一个月买五斗,这也就是三四个月的存粮而已,当然,五斗肯定不够,不过考虑到他们并非真正垄断的,一个月五十万石算比较合理。这样正好撑到六七月间江南的新粮到达,他们都是做了两百多年生意的,都有数,而这期间控制粮食销售量,始终让粮价在最高位,银子就源源不断落入他们口袋。

无论朝廷给士兵的军饷,给工匠的工食银,甚至赈济饥民的银子,最后全都通过控制粮食成了他们的。

这套路都会玩。

实际上从勋贵到文官再到那些大太监,都在玩类似的。

只是各自领域不同而已。

勋贵是吃京城商业,文官是吃九边军饷,太监吃营造。

盐业大家都有份。

都是把朝廷的税银,想方设法弄到自己口袋里。

所以李自成夹出几千万两。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大明一年岁入,正常情况下其实也就两千来万石。

当然,这个没法折算。

毕竟饥荒造成各地粮价暴涨,但在折银征收的地方,一石稻谷折银只有几钱而已。

而大明绝大多数地方的税收其实依然并非折银。

“一百八十万石,兄弟们,这就是你们妻儿饿死的真相,这些勋贵囤积居奇,用他们手中的粮食,榨干你们的最后一点银子,你们祖祖辈辈的积累,你们每日血汗,甚至你们妻儿的命,最后都被他们用粮价变成了他们家里堆积如山的金银,变成了他们的府邸,他们的娇妻美妾,他们的锦衣玉食。太祖高皇帝的大诰在此,今天我要带着你们去问问陛下,他为何不管?他为何坐视这些勋贵榨干你们血汗,他为何坐视你们饿死,太祖高皇帝在上,难道他就是这样做皇帝的?

那些勋贵是人。

你们也是人。

那些勋贵祖宗跟着太祖高皇帝打下这江山。

你们祖宗也一样跟着太祖高皇帝打下这江山。

为何一个天一个在地?

这不公平。

今天杨某就带着你们,去问问他,去找他问个清楚。

咱们要公平。

公平,公平,还他玛要公平!”

杨丰一手大诰,一手英国公的检举吼道。

对,就是检举。

反正英国公自己家全献出,既然这样就有难同当吧,他向皇帝检举其他勋贵家囤积居奇,藏着一百八十万石的粮食,要求皇帝下旨收缴,然后用来赈济京城军民渡过饥荒。

“公平!”

“咱们要公平!”

……

那些军户们一片吼声。

“走!”

杨丰喊道。

紧接着他跳上一辆马车,然后一手举着大诰,一手举着检举,脚下还有一箱子搜集的证据,向着皇城东安门驶去。

在他后面是浩浩荡荡的洪流。

不过成国公府的洗劫还在继续,当然也不缺那点人,现在整个京城都已经行动起来,浩浩荡荡的洪流就这样跟着杨丰,还有人找了旗帜,也有人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因为是晚上,很多都举着火把,俨然一条火的洪流……

东安门。

“陛下,臣冤枉啊!”

“陛下,都是吴三辅为脱罪,故意陷害臣等。”

……

薛濂三个跪在崇祯脚下嚎着。

都到皇城了,当然赶紧翻供,他们就不信崇祯能为了吴家,抛弃他们三个世袭侯爵,吴家和他们比算个屁,吴襄在大牢,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