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就把轻重缓急说明白了。他还是很担心曹操趁机发难的,所以不能亲自离开关东战场太远、太久。
前年他敢亲自长期入蜀,那是因为曹操本人也来到了关西,坐镇西线。刘备和曹操针锋相对,双方在关东留的兵力都比较少,不足以再全面开辟第二战场。
如今的情况却不一样。去年冬天至今,刘备等于是利用了自己此前汉中之战大胜、打完后回血恢复比曹操快。曹操那边还没恢复元气、刘备已经回满血了,然后打了个时间差,花四五个月把刘璋秒了。
但是,吞并刘璋之战,为求速战速决,毕竟也占用了刘备军十几万的有生力量。此消彼长之下,曹操多了半年的回血喘息之机,而且兵力大多集结于关东,等曹操发现刘备入川后,多半是有可能大举南下的。
尤其曹操要承担一个信息差,他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刘璋已经覆灭。万一他得到“刘备正在攻刘璋、二刘发生了内讧”这个消息时,觉得刘备还没干掉刘璋,
觉得这时候可以玩一手“围魏救赵”,抢攻刘备给刘璋分摊压力、让二刘内讧持续更久——那么曹操是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
这一点,刘备在战前推演时,手下人就已经提醒过他了。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此番火急入川,是不敢待太久的。
大事搞定之后,留下诸葛亮处理后续内政,刘备本人还要回到关东,应对曹操的捡漏进攻、说不定还能打一场防守反击。
诸葛亮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也没必要跟刘备客气。他俩已经太熟悉了,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交流很多信息量:
“主公放心,蜀中之事,给亮一到两年的时间,今年注重恢复民生、调整用人,明年全力推行租庸调法和代役钱。两年之内,务必做到让益州内政清明、钱粮兵源供给调度顺畅。
而且绝不浪费,确保到时候的钱粮调度效率,比刘璋治蜀时提升至少数成。”
刘备:“有先生此言,孤还有什么不放心的。那孤就在此再留十日,到四月初,先生处理完了升迁调度,孤过目之后,便回荆州。”
刘备等于是把蜀中的人事调度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但他本人也得把关背书,这样才能确保第一时间落实下去。
毕竟那些郡守级别的位置,凭诸葛亮一句话就任命,程序上看起来有点草率,一定要刘备亲自当面点头,这也是在强化诸葛亮的内政权威,让刚投过来的文武也看看清楚:
诸葛令君的建议,太尉都是全盘接受的。这样太尉走了之后,这边的政务运行才能高效流畅。
敲定时间表后,两人也没浪费时间,直接就转到了刚收复的蜀中四郡的郡守人事安排上了,这也是蜀中用人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太守的人选都能让人心服,再往下的中层官员,也就不足为虑了。
诸葛亮便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方案:“我以为,将来蜀中四郡太守人选,应该兼顾战前便主动来投的文官、我军派遣入蜀的文官、以及跟随刘璋归降的文官。这三部分的官员,都要有出任太守的人选,才能一碗水端平,尽快安定蜀中的人心。
张松、法正在未来三年内,肯定是要逐步走上太守之位的,等将来益州内部整顿周全、全力北伐时,他们还能委以更重的任务。但是眼下,他们却不宜立刻担任太守,这也是为了他们的名声考虑,也能避免主公战前便笼络他们为内应的尝试被众人议论。
所以今年,我打算留用两个刘璋麾下的降臣担任太守,两个我们自己带入蜀的人担任太守。
巴郡太守,我建议暂时由李严接任,过一两年,风头过去了,换上张松。到时候李严另有重用。广汉太守,可以由董和担任,同样未来一两年内,渐渐择机换上法正。
蜀郡太守和犍为太守,就由刘璋旧臣担任。因为我刚入蜀不久,对刘璋旧臣秉性才干不太了解,这个具体人选,还请主公教我。”
诸葛亮也是凡人不是神,不可能对没见过的人的才干禀赋也了如指掌。刘备来成都比他早大半个月,识人的眼光也好,这个问题上,显然是刘备更有发言权。
不过,刘备并不希望限制诸葛亮的思路,便没有急着立刻报出他心中的人选,而是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先生虽不识蜀中人才,但用人之道、安定人心之术,却是相通的,还请先生试言之。”
这个问题倒是完全没难住诸葛亮,他几乎是应声而答:“要说眼下如何重用刘璋旧臣、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我以为无非是拔擢幽隐,调走原本就盘踞高位的世家、豪强。
如原本就担任蜀郡太守的王商,以及其弟子,就该设法调离。否则他们本就身居高位,连刘璋当年接替刘焉之职的表文,都是赵韪、王商二人为首联署的,这样的人,怎么会对主公感恩戴德?
同理,曾经与刘焉同辈、在刘璋面前就以叔自居的庞羲,后来虽然被刘璋褫夺了部分兵权,在广汉郡被我军攻打时,也顺势投降了。但这种人已经掌权二十年,也只能给以荣耀,但不能付之实权。
把这些人拿下,然后拔擢一些刘璋时期只是郡丞、县令的实干之才上来,才能有助于主公尽快彻底掌握益州。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