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天子要白送咱一个美名,咱也不好拒绝(2 / 3)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165 字 8个月前

芜湖濒临长江,背靠皖南的黄山山区,灾荒之年精致肉食罕见,就靠江鲜野味替代。

芜湖比广陵离海又远了数百里,这边的长江里是捕捞不到咸水鱼的,宴席上也就看不见海鲈鱼、松江鲈鱼。

取而代之的,只是长江江刀,数尺长的鲟鳇鱼,还有鳜鱼、乌鳢鱼。

至于山珍野味,多以鹿、狍、麂之属款待。

饶是裴茂在合肥时已经被诸葛亮礼遇款待过,看到刘备设宴的排场时,还是啧啧称奇。

谁让他是北方人,一直在河东、长安做官,对他而言,许都已经算南方了。如今是第一次来到长江以南,很多东西都是裴茂从未见过的。

这个时代很多北方人终其一生,也没见过鲟鳇鱼或者豚鱼这种好几尺长甚至接近一丈的大鱼。在裴茂印象中,两尺长的黄河鲤鱼、大鲶鱼已经是鱼类的生长极限了。

而今天的宴席上,这种大鱼似乎每一桌每一案都有摆,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裴茂举筷之前,忍不住感叹:“江表之地,虽地广人稀,却胜在物产丰富,难怪袁逆横征暴敛,百姓仍能以果蓏蚌蛤活命。如今凶逆尽除,淮扬之间有车骑将军牧守,想必不出数年,百姓定当俨然。”

刘备:“裴公谬赞了,不过是稼穑艰难,民生凋敝,以渔樵稍作补充。能不致野有饿殍,于愿已足,岂敢奢求其余!”

裴茂听了刘备的谦虚之言,忽然想起一事,主动问道:“车骑将军过谦了,某代天巡狩传诏,也曾久经四方,除冀州袁大将军处以外,还未见民间丰足如丹阳者。

前日途径合肥,田野之间,寒冬时节还新种麦苗,俨然齐整。袁逆方被逼走不过两月,便能加紧劝农至如此程度,虽古之能吏不能为此——听说这都是诸葛长史的善政,可有此事?”

刘备点头:“庐江、九江屯田事宜,确实全由孔明操劳,裴公谬赞了。”

裴茂便顺着追问:“不过据我所知,北麦南稻,淮南之地种稻多年,何以如今改为种麦?”

刘备一时微微语塞,不知道稻麦轮作和插秧种稻的秘密该说到哪一步、透露到何种程度,一时下意识摸了摸胡子。

好在旁边的诸葛瑾反应快,已经陪笑着接过话头,对裴茂奏明:“让裴公见笑了,车骑将军帐下,也有不少北方文武,久知北方冬麦,九十月间便可下种,来年五月初便可收割。而若种春稻,需来年二月下种、八月底秋收。

庐江、九江残破,民间余粮即将耗尽,车骑将军恐当地百姓熬不过明年五至八月间青黄不接时节,故而宁可减产一些,也要让百姓尽快有收获。”

当时的人都已经知道,小麦的亩产单产肯定是比水稻低的,大约能低两成。南方能种水稻的地方却把田地浪费在小麦上,明眼人肯定能看出不合理。

这次是朝廷使者入境,也不好不让对方视察。而今年冬麦推广面积又极大,几乎覆盖了一两个郡,比去年一两个县的规模至少又扩大了十倍。

这么大的推广面积,要瞒过朝廷使者是不可能的,无论裴茂走哪条路过境,都会看到茫茫多的麦苗田。所以这个漏还真得堵一下。

裴茂听了之后,这才觉得很合理,但又有些惋惜:“那么明年五至九月间,仲夏麦收后,田地便荒芜了么?岂不可惜?”

诸葛瑾又仔细解说:“我们也想过,或许来年五月收麦后,可补种一季豆菽,产量虽不高,却能肥田,让冬麦愈发增产。另外,我们也有设想稻麦轮种、一年两季之法,只是尚未试成,恐生长期限不够,只能是徐徐尝试,不敢操切。”

诸葛瑾大大方方把稻麦轮种这个概念说了出去,但一切技术细节并没有透露,最关键的“拔秧插秧前都要蓄水泡透土地,确保烂泥地足够松软,插拔都不会伤到稻苗的根”这一点只要不知道,无论拔多少次秧,都会直接把根拔断,变成“揠苗助长”成语里的反面教材。

以曹操的谨慎姿态,他如果没有充分做实验,确保成活率,肯定不会贸然大面积推广的,也不至于坑害百姓。而且这种技术曹操那边暂时也用不上,因为曹操的地盘已经变成了“地广人稀”,常年征战人口下降严重。

曹操又是从不与民休息强行以战养战,哪怕他给百姓每人分两块田,一块冬夏种麦、一块春秋种稻,都有足够的荒芜田园供他祸祸。

而刘备听了诸葛瑾的表述尺度后,表情则也有些释然,又有些忐忑,觉得这样说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让他自己说,他基本上也没更好的选择了,朝廷天使的问题总不能完全不回答。

何况刘备也知道,这种技术太北方是学不了的,北方就算有了插秧技术,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来不及两季轮换。

但如果淮北沿河地区的百姓真能学到,这大汉的土地未来肯定能多养活不少人口。如果汉水流域也能学,长期来看对国家就更好了。

裴茂听得似懂非懂,但只是这个设想,就让他很是震惊:“天下还有一年之内,稻麦轮种两次的妙法?那岂不是能多养活很多百姓?

若早能如此,昔年天下何至于出现民不果腹、滋生黄巾之祸?此法将来要是真成了,以陛下之圣德,岂不得征召诸葛长史进京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