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老子、孔子与庄子:中华智慧的交融与碰撞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官。
孔子到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者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时运好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一样。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的姿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云飞上天的了。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将衰败,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想隐匿起来了,请尽力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就着述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里。
有人传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写了十五篇书,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有用途。他大概和孔子是同时代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注重修道养寿。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后就会有称霸天下的人出现。”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世上没有人知道这是对的还是不对的。老子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曾任官。而李假的儿子叫李解,曾任胶西王卬的太傅,因此把家安在齐国。
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低儒家学说,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低老子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一起谋划大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自己也会自然得到治理、清静而正派。
庄子是蒙县人,名叫周。庄子曾经担任过蒙县的漆园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但以老子的学说为本。所以他的着书十余万言,大抵属于寓言之类。他所作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用来诋毁孔子及其弟子们,阐明老子的学说说。他认为畏累虚、亢桑子等人的话都是空话而无事实根据的;但他善于运用辩若悬河的论述以及事物、事理间的类比来进行论证,而且常常使用剽剥儒、墨的观点来批驳他们;即使是当世的饱学之士也免不了被他驳倒。他的言辞汪洋恣肆、随心所欲而显得仪态万方。因此王公大人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迎接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使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您不见用作祭祀的牛吗?喂养几年之后,披上绣有花纹的绸缎;等到把它牵进太庙去行祭祀大礼时便要宰杀它了。到了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也办不到啊!您赶快离开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秽的水沟里自己游戏玩乐而自寻快活,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羁绊。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趣。”
《老子、孔子与庄子:中华智慧的交融与碰撞》一文中,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三位伟大思想家的心灵世界。老子、孔子和庄子,他们虽生于不同的时代,却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老子,这位深藏不露的智者,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了隐匿与韬光养晦。面对周的衰败,他选择了离去,这似乎预示着他对尘世的淡然与超脱。他的教诲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即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这种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渴望了解并学习老子的智慧。他与老子的会面,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的碰撞。孔子注重礼制与仁爱,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使我深感,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旨在引导人们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庄子,则以他汪洋恣肆的文笔和独特的哲学见解独树一帜。他虽曾担任过漆园吏,但更倾向于沉浸在自然之中,追求心灵的自由。他的学说以老子为依托,但更进一步地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那如悬河般的辩论技巧以及对儒、墨学说的批驳,都显示出他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