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党争失意者(1 / 2)

到了夏天,东林党于这届京察的败局尽显。

东林人物还在尽力补救。

四月份,怡神殿发生火灾。

东林党表示:此乃二十年朝政废弛之故。

万历不予理会。

三党回报以山海关参将李获阳入狱定罪——这是伪楚王案中犯罪的武将,硬是被东林党人保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才得以处理。

紧接着京城发生旱灾。

东林党又表示是上天预警。

万历冷笑不答,只下令在边防各镇设立常平仓平抑物价。

到五月份,正阳门城楼遭遇雷击。

东林党已经知道自己没有过去的威望,不再就此议论国家大事,而是利用这机会回守。

东林党站出来说,上天示警,寓意着文人还是要尊重的——

“我们承认顾宪成为李三才辩解确实是为了出来做官,但他现在也觉得十分悔恨,天下人就不应该再污蔑他了……

顾宪成想出来做官有什么不对吗?现在天下人都只知道利益,不讲圣人之道,顾宪成是个大学者,看见了这样的时事,觉得痛心,自然要做官才能匡正……”

一片纷纷扰扰中,王文龙的日子过得却极为充实。

两个老婆三个孩子都来到了京城,王文龙每天半天时间读书写作,半天时间陪家人,隔三差五还利用中间人联络台湾辽东,布局开拓之事。

这一天,掌翰林院院事王图来到王文龙家。

他是给王文龙送书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原著从秦汉一直论到清朝。

对清朝制度的讨论,在历朝历代中占的篇幅是最大的。

王文龙要抄这本书,清朝的部份不能完全删减,只能用本朝的事情加以分析指代。

这需要大量本朝的资料,王文龙不方便出门,只能写了条子,请求翰林院的人借书。

前后来回十几次,王图也对王文龙正在忙碌的作品产生兴趣。

王文龙的这本书文字不多,但是做的写作准备着实不少。

见到王文龙书房中堆积如山的文献、笔记,王图感叹道:

“建阳先生运气好啊,此为文人之世外桃源。”

“我何尝不想入这书山避世?”

“做他一世清闲无用之学问。”

王文龙道:“衷白先生何以认为我的学问无用?”

王图摇头道:“写书嘛,无非是些文化教条,特别是这等史书,其实是无用的。”

“天下看书的人多了,又有几个能照书本上忠孝节义的路子行事?”

“若都能做到,当今天下也不是这般了……”

王图的语气颇为落寞。

这是因为他近日的遭遇。

王图出生陕西耀州,东林党人。

客观来说,东林党里正直之人是不少的,王图就是其中之一。

他为官清廉,著述颇丰,在学术上很有地位。

但今年的东林党争,却不免把他牵扯进去。东林党无法让李三才入阁,便又看中了在士林之中颇有声望的王图。

他们塑造起想让王图入阁的言论,立刻引得三党反击。王图和负责京察的孙丕杨都是陕西同乡,王图的兄弟王国、孙丕杨的同乡孙瑭也在朝为官,三党便指责王图和孙丕杨为“秦党”,接着造谣孙丕杨和王图把持京察,宣传“欲去富平孙丕杨的老家,先去耀州王图的老家”。

王图挡住了流言的攻击,反对者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直接造谣王图的儿子“贪污巨万”。

万历皇帝就此事派人调查,发现完全子虚乌有。

王图家很有钱,早就积累够了,没必要贪污坏名声。

且王图的儿子也就是个县令而已,到任以来经手的经费都没有一万两,咋能贪污巨万?

其实是因为王图兄弟在京城中节俭出名,三党造不了他的谣言,便把罪名罗织到在外当官的王图儿子身上。

身负这样的指责,加上东林党在京察之中失势,眼看王图接下去的官会越来越难做。

现在隔三差五就有人上疏污蔑他,王图真的是对官场寒心了。

后来在天启初年,东林党因为拥立之功大量被启用,凭借王图的地位,只要他愿意出山,定然是被重用。但他却一直等到天启三年,在各方劝说之下才愿意出来做官。

转年遭到魏忠贤弹劾,王图立刻就回家。

王图悲观的道:

“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然而又真正有几人能够以史为鉴?”

王文龙摇了摇头,笑着说:“那是因为过去人读历史的方法不正确。”

“他们只以为以史为鉴,就是学习古代发生的事情,学习古人的做事办法。”

“然而时移世易,古代的方法放到现在怎么能够实行?”

“真正以史为鉴的办法,应该是参考过去发展的事情,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判断未来将要发生之事的走向。”

“我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以此目的而写。”

王图思索半天,总觉得悟了又没误。

制度史、社会螺旋变化上升这样的概念,没有仔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