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敦煌(1 / 2)

虽说都是儒学门人,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同。

这些人里有人像宋应星一样喜欢理学,也有如徐霞客一般的旅行家,当然,在唐晓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种行为一般被大家称之为不务正业。

传统文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古籍画本,这种事不仅雅,而且还显得高深。

任何时代都不缺那种打肿脸自称文化人的人,这些人一般都颇有家底,别人视之如珍宝的书籍在他们这些人手里,就只是装点书架的道具,是他们炫耀的资本。

有这样的人,那定然就有潜心研究的人。

允礼就是这么一个人。

汗阿玛还在世的时候,他就不受重视,后来娶的妻子还是阿灵阿的女儿。

因为年纪小,那些哥哥们争来争去的时候,他从头到尾都没插上一手。

在皇宫里生存,不是母以子贵,就是子以母贵。

可他母亲偏偏是一个软弱性子又出身不高。

外祖父陈秉直是个大人物,可惜他去的太早,舅父个个都不争气。

允礼从小就知道,他虽是阿哥,比不上几位哥哥握有实权又有满蒙大族当靠山,中间也比不上十五、十六和十八,人家的母妃至少得宠。

从小身体虚弱的他在骑射方面没有什么天赋,这和满洲巴图鲁的作风相悖。

等略微长大了,周围人都在说,只要娶了福晋就好了。

一个满洲大姓的福晋足以弥补他在出身上的不足,也足以让他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稍微多一点儿本钱。

本朝和前朝不一样,前朝的皇子压根儿就不愁吃喝,至少也是个王爷。

反观本朝,任凭你是皇帝的儿子又怎么样?

汗阿玛可是有20多个长成的儿子呢,要是没本事,可能连一个贝勒都混不上。

最开始的时候他也期待能被大家注意到,到了后来,这种期待就变成了惶恐,反而最害怕被人家注意到了。

成亲之后没几年,他那钮祜禄氏的岳丈就没了。

这是他命不好,他认命,此后的好几年,他将身心全部都放在了佛法经书里。

万万没想到,最后登临大宝的竟然是很少见面的四哥,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堪比五雷轰顶。

谁人不知道他岳丈一家是八哥的拥趸,更是炮制了好几次针对四哥的阴谋。

四哥这性子在他们这些弟弟心中一直是不讨喜的,是令人畏惧的。

正当他惶恐不安的时候,遇上一个心软的神,也是他今生的救赎。

十三哥真的是个好人,他就提了一嘴,自己直接从一个光头阿哥成了果郡王,工作的部门还是理藩院。

按后世来说的话,这是纯纯的专业对口。

默默无闻的几年里,他一直都对各地的经书很感兴趣,也自学了很多其他民族的语言。

藏经洞里那么多东西,要是能一览为快,也算是不虚此生了。

雍正也想到了这处,他个人对佛法本来就有研究,也知道十七弟痴迷佛道。

藏经洞里的宝贝还是存放在京城里较为安全,至少这几十年里是无虞的。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在世界尺度来看,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就只有四个。

分别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神奇的是,这四个文化体系是有过交汇的,交汇的点正是我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当然,这些东西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当时的人未必有这个意识。

但至少他们能明白古籍是珍贵的,是值得保护的。

在现在提起敦煌,很多人认为王道士该为敦煌的惨剧负最大责任,他称得上是千古罪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话连大清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雍正放下手中的折子,冷哼了一声。

“乱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怎能苛求他保全5万多件经书呢。”

说到底还是后世子孙可恶,该负责的不是王道士,而是大清。

【王道士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弱点,譬如贪财、爱享受、想过更好的生活。

但这些弱点无伤大雅,到了后来那种地步,他也是被逼无奈。

当他意识到这些东西是宝贝的时候,王道士没有想着据为己有,这一点已经比绝大多数普通人觉悟高多了。

最开始的时候,王道士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很珍贵,他是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好点说叫质朴憨厚,差点说就是愚昧无知。

为了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偶尔将那些经卷卖出几件,他心里应该意识到了这些东西不简单,只是不知道不简单在哪里。

那个时候发展信徒,无非就是给好处,发一些包治百病的药,一些假和尚、道士都在宣传香灰能治百病。

王道士也是这么做的,他说这些经卷都是贵重物品,烧了以后和水吞服对人的身体只有好处。

就这样,有几卷经书最开始就化成了灰烬。

最开始在莫高窟停留的时候,王道士的信仰就很虔诚,那些布施得来的钱财,他从不妄动,全都用作清理流沙、翻新道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