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各朝的新政(1 / 2)

后来的皇帝那么不靠谱,说到底一是不懂得用人,二是手中没有权力。

李世民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敢说他是个好人,但就用人这方面他还是有点心得。

不管是在什么群体里,一定要是君子占上风。

上位者如果是君子,他用人不会拘泥于君子还是小人,会将每个性情不同的人用到极致,在这世上不管是什么人都有他的价值。

这世上永远是君子少,小人多的。

小人在君子手下,会受到约束,他也不会做出什么特别离谱的事情,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向上走。

可如果上位者是小人,他用人,自然就不可能用君子。

小人成为主流,他们形成的风气自然相对低劣,不问政事、偷奸耍滑、上下欺瞒、贪污成风,甚至还会作奸犯科,草菅人命。

在这群人里一旦出了一个君子,那这个人天然就是那群小人的敌人。

君子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而且还会让这群小人意识到自己的三观有问题。

小人嫉善如仇,他们会想方设法将这个君子弄走,或者直接弄死。

一旦这样的小人在朝中变多,那国怎可能不亡!

绝大多数人都是随着社会风气变的,社会风气好,他们就是一个好人,社会风气坏,他们自然也会做坏事。

作为一个皇帝,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控制小人的比例,要把社会风气变成高尚的,正义的。

后来的某些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手底下的人自然也都是蛇鼠一窝。

李世民喝了一口新来的茶,将这番道理掰开揉碎讲给了李承乾。

如果没有大的变故,各个朝代可能不会再按照原来的路子走。

只要李承乾将来走的不会太歪,那他就会是大唐下一代的君主。

讲完为君之道,李世民又将目光放在了陵墓上,事实上不光是他,其余各朝各代还要脸的皇帝都准备开始改革墓葬规制。

绝大多数的陪葬品都便宜了盗墓贼,他们自然心有想法。

因为那些东西,自己的长眠之地被人打扰,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汉朝的各位皇帝决定以身作则,好好治治这厚葬之风。

刘彻决定百年之后,他的帝陵不用陪葬金银器物,让工匠制作一些陶俑也很好,省的自己刚死就成了个笑话。

这风气不用皇帝以身作则,百姓已经自发开始改变。

连皇帝的帝陵都被盗墓贼挖的干干净净,更别说他们这些有些钱财的商人。

从墓葬的规制来看,他们埋的本就不深,被挖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其实想想,将那些银钱带去地下有什么用?

不如留给子孙,实在不行捐给国家也是好的。

强如嬴政,也开始削减自己的帝陵规制。

现在帝陵的大部分已经建完了,还没有开始的一小部分就决定取消。

嬴政准备将一部分百姓迁出故土,不光是六国遗民,还有老秦人。

让所有的百姓都来一个大乱炖,任何一个县,都必须有原先的七国之人。

那些人要是一点都不动,他们只会固步自封,时间长了难免生乱。

帝陵省下来的钱财刚好可以给大家发一个安家费,平均下来每户也没有多少,有一点是一点,也算是个补贴。

他要将所有的贵族都迁来咸阳附近,让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还要重新登记户籍、丈量田亩、分地、分房……

往后的事情还多着呢。

为今之计,还是要多多举行考试,各项计划都需要数量庞大的吏员来实施。

不止嬴政这么想,刘邦的新政和这也差不多。

他面临的困境和嬴政是一样的,六国之人老旧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他们只认自己地盘上的王,不认皇帝。

要改变这个局面,一劳永逸的方式就是让所有百姓都来一个相互交融。

开国皇帝有这个魄力从头开始,其余的皇帝不想这样劳心费神,根本原因也是没太大必要。

最基础的改革就是整抓吏治,同时酝酿改革官制。

看不清形势,跟不上队的老官员只能被迫回家养老,多换一些实干家上任,朝廷的风气自然会变好。

积分一步一步会越来越多,很多皇帝都开始兑换起了生物教科书。

任何改革措施都需要在百姓能吃饱穿 暖的前提情况下实施。

他们至少要兑换一个高产量的粮食,培育种子需要知识,生物教科书是基础。

农官们全都在加紧研读,谁要是能成为培育种子的第一人,谁的名字就会被传颂千秋万代。

从唐晓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后世之人对古人还是尊敬和推崇的。

能够当官自然已经没了衣食的忧愁,能够打动他们的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

唐晓翻了翻商城,决定将一些商品换下来。

几乎各个皇帝都问过消息传递的事情,确实,这个问题是最大的阻碍。

秦朝相对来说面积不大,但政哥从咸阳下达一个命令,传遍全国,也得好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