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军中有位闽国降将,名叫孟坚,他将吴越国援军的处境看得十分通透,一语道破天机:福州孤城,弹尽粮绝,海上吴越援军力不从心、进退两难,只需用强弓硬弩守住白虾浦,牵制住海上,福州城旦夕可破。
然而南唐主帅冯延鲁却下达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命令:守军撤出白虾浦,任由吴越水师登陆。
正是这条命令,让吴越国援军上演绝境反杀,实现逆风翻盘,而原本稳操胜券的南唐军队则一溃千里,国力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大宋吞并。主流历史观点一致认为这一战才是南唐的“灭国之战”,南唐亡于李煜,而罪在冯延鲁的白虾浦。
冯延鲁为什么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有人说是因为孟坚多嘴,大领导冯延鲁不愿被一位降将抢风头,既然胜券在握,那么冯延鲁自然是想怎么浪就怎么浪,浪里个浪;有人认为冯延鲁不会打仗,连“击贼半渡”都不懂,简直就是军事白痴……
在南唐专题时,我们已经对“四凶五鬼”之一的冯延鲁以及当时的南唐政治环境有所了解,冯延鲁的做法虽然导致了非常惨痛的失败,但不吹不黑,稍作分析,便知冯延鲁为何下此命令,甚至可以说冯延鲁完全有大胜的可能:
孟坚的主张是非常传统的老套路,一个字——拖。把城池团团围住,内外隔绝,围点打援,等到城中粮草断绝,即可宣告获胜。这样做的好处是伤亡率低,成功率高,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动辄三、五月,而且时间成本的背后是巨大的物资成本,几十万大军、几个月的人吃马嚼,花钱跟尿裤似的。
小结一下,这种套路的优点:安全;缺点:烧钱、费时间。
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攻城办法,是更为热血的攻坚战,洞屋、云梯、挖地道……所谓百道攻城。死伤大,但节省时间。
命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
广大将士们都喜欢使用传统消耗战的老套路,大家围个圈,丢呀丢呀丢手绢,等个半年一两年,然后领赏领钱领钱钱。什么,强攻?伤亡率90%+,你认为你会是那10%吗?一次是,两次是,你敢保证次次都是?
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军统帅的冯延鲁,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你笑他不懂军事,他笑你不懂政治;你笑他不懂政治,他笑你不懂南唐。
冯延鲁的主张就是速战速决,欲毕其功于一役。他说福州城之所以还在负隅顽抗,就是因为海上的这支援军,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只要我们能将这支援军击溃,福州自然会在绝望中投降。怎么才能击溃他们呢?那就只能放他们上岸,然后一举围歼。
严格来讲,冯延鲁的打法才是原汁原味、正宗古法围点打援。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不能说冯延鲁有什么错误。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打败了呢?
冯延鲁赢在了军事,却败给了政治。
首先,南唐是被迫卷入的这场战争,起因是陈觉因贪功而矫诏出兵,假传圣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爆发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南唐的后勤准备相当不充分,粮草辎重、预备兵源等等,全都是捉襟见肘,根本支撑不起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这就是冯延鲁放弃长期围城打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不想消耗,是南唐自己消耗不起。
正因陈觉擅自调兵把南唐推进战争的无底洞,“清流党”对“四凶五鬼”集团展开了疯狂的弹劾,纷纷要求李璟停止战争、严惩战犯;“四凶五鬼”内部也存在利益冲突,压力同样给到了前线。冯延鲁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即便粮草辎重充足,他也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方法,不能打持久战、消耗战,以免夜长梦多、后院起火。
这是冯延鲁放弃消耗战的主要原因之二。
以上是冯延鲁做出诱敌深入、围点打援作战计划的原因,却不是战役失败的原因。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是跟政治有关。
南唐虽然名义上吞并了除福州以外的全部闽国领土,但实际控制的却只有建州一隅,其余的比如泉州,均在原闽国军阀的控制中。闽国降将中的大多数都是迫于形势而投降,心存观望,与南唐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比如留从效,他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南唐输掉这场战争。
南唐本土的将士中,有一部分人嫉妒冯延鲁的军功,也有的是偏向于保守的消耗战而反对较为激进地围点打援……这些人也不愿用自己的利益为冯延鲁的决策买单。
闽人放水,自己人磨洋工,里外都要看冯延鲁的笑话。当吴越国援军登陆后,南唐军队打得三心二意,吴越国军队刚一发起冲锋,南唐军队就四散奔逃,一溃千里。
福州李仁达得救了,遂向吴越国表示归顺。
少年英主钱弘佐终于一雪前耻,极大振奋了国内士气,为自己赢得了足够多的威望,巩固了自身政治地位。
就在李仁达归顺的一个月前,947年2月,钱弘佐终于铲除了程昭悦。
程昭悦依靠钞能力搞定了吴越国权贵杜昭达、阚璠,快速跻身核心权力圈,随后反手就给这二人送了盒饭。没有根基的政治暴发户,最忌讳的恰恰是这种神操作。
很难说在扳倒杜昭达、阚璠上面,程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