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全家出动采蘑菇(1 / 2)

过了立春,气温开始慢慢回暖,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野菜、春笋,在雨水的滋润下,开始破土而出,一派春意盎然。

第二天一早,叶老太太早早就起来了,叶老太太先是煮了一大锅猪食,然后用小锅煮了一锅红薯粥。

早饭饭当然不能光喝稀的,叶老太太又煎了一大盆的玉米饼子,然后蒸了七个咸鸭蛋。

看到咸鸭蛋,饭桌上的大小馋猫都流口水了。

冬天鸭子不下蛋,这咸鸭蛋还是去年特意省下来的,叶老太太轻易不舍得拿出来。

吃过早饭,叶老太太又将剩下的玉米饼子和水煮蛋带去小后山,中午就不回来做饭了,直接在山上吃。

除了去学堂的叶西林,叶家一家老小都去了小后山。

驴车进不去竹林,只能停在山脚,叶父将驴车系在香椿树上。

自从买下了小后山,叶家的几个男丁天天往小后山跑,就连山脚有几个野鸡窝,叶家都一清二楚。

山脚的小溪,周围留了一些空地出来,专门用来长野菜和给香椿树生长的,再往前一点就是油菜地了。

油菜地里的油菜叶父特意提早种的,最早种的10亩油菜花已经全部结油菜籽了,估计春耕后就可以收割了。

而后面种的5亩油菜花,现在已经开始凋零了。

原本叶父还想着元宵节过后割一次蜂蜜的,想到现在已经没有花可以采蜂蜜了,就没有割蜜,给这些勤劳的小蜜蜂们留点口粮。

叶父看着已经长了不少芽孢的香椿树,乐呵呵的说道:“这里的香椿长得真好。”

连着下了三天的雨,山里的香椿和野菜冒头早,过两天就可以摘头一茬的香椿和野菜了。

“爹,这10亩油菜籽春耕后可以收割了,这地到时候种什么好呢?。”叶父指着小溪边上方的油菜地问道。

“这里有15亩坡地,黄豆、玉米和红薯各种五亩吧,不过种的位置要跟去年的调换一下。”

一群人经过金银花地,现在的金银花比去年已经长得茂盛了许多,下了三天的雨,金银花藤也新长了不少的嫩叶。

竹荪价格高,叶老太太带着几人来到竹林。

这时竹林里长了不少的竹荪,叶老太太两眼放光,拿起背篓和篮子就开始采竹荪。

剩余的几人也散开来,各自往一个方向去找竹荪。

几人在家已经商量好了,今天和明天只采竹荪和蘑菇,晚两天再花钱请唐家兄弟挖春笋。

连着下了三天的雨,村里后面的后山肯定长了不少的蘑菇和竹笋,村里的人都忙着上山采山货呢。

去山里采山货可比在叶父这里帮工拿的钱多,因此叶父特意推迟了两天再找两位发小帮忙挖春笋。

几人背上背着背篓、手上挎着小篮子,分散在竹林的各个角落找竹荪,不到一个时辰,就将整个竹林翻了个底朝天。

叶老太太在空地上铺了一张粗麻布,然后将背篓里的竹荪都倒在上面,将背篓和篮子空出来,接着几人又分散在山上的不同角落采蘑菇。

采蘑菇对于叶家人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叶青青一边采蘑菇一边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就当过来春游一般。

中午吃饭休息时,叶家已经采了一大一小两堆蘑菇。小的是竹荪,大的是山上各种能吃的蘑菇。

蘑菇不压称,看着多其实这一大堆顶多只有三多斤。

吃过午饭,叶老太太让几人在竹林里坐着休息一会,叶老爷子赶着驴车将早上采的蘑菇和竹荪带回家里晾晒。

和叶老爷子一同回去的,还有叶母和叶青青,这两天只采蘑菇,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叶老太太就让两人先回去了。

学堂下课早,叶老爷子运送蘑菇回家返回竹林没多久,叶西林就一路小跑着来到小后山了。

10岁的小少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在学堂里坐不住,来到山上生龙活虎的。拿着小篮子上窜下跳满山找蘑菇。

别看叶西林年纪小,不管是采蘑菇还是挖竹笋都是一把好手,碰到蘑菇多的地方还会做个标记,等下次再过来。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到半山腰,叶老爷子见天色已晚,赶紧招呼几人收拾东西回家,夜里山上不安全。

叶母和叶青青早就做好了晚饭,几人一进院子就闻到饭菜的香味,忙碌了一天的几人,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为了早点吃饭,几人手脚麻利地将驴车上的蘑菇搬下来,收拾好。

刚吃过晚饭,叶老太太就将大秤拿了出来,招呼叶父和叶老爷子过来称重。

“娘,你也太着急了,好歹让我们歇一歇啊!”吃撑了的叶父懒洋洋地说道。

“就知道会吃,要你有什么用。”叶老太太嫌弃地让叶父滚远点,一把拉住在一旁看戏的叶东林。

叶东林自从跟着叶父和叶老爷子忙活家里的大小事务,自认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在叶老太太还没开口时,就主动和叶老爷子一起称蘑菇。

“竹荪12斤,蘑菇68斤。”叶东林一边说,旁边的叶老太太一边用账本记下。

“今年头一茬的蘑菇,量不算多。”合上账本,叶老太太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