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生第一次出战是在孝文帝十四年,就取得相当不错的战绩;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将军在孝景帝三年还取得了取旗之功。
这取旗之功是否属实,这暂且要画一个问号?
但是在这场昌邑战争中李广将军他确实是有很大的功绩,而且还博得了梁王的赏识。
但是李广将军他这个人吧,总是会在获得功劳的同时又会捅出个大篓子,他在这场战役中私授将军印的行为基本上就是抵消了他的战功。
就是一个很勇猛的将军,但是行为处事确实让上司有点糟心。你不赏他吧,战功实打实的在这里,说不过去;
你要是奖赏他吧,自己又十分糟心,就像是豆腐落到灰尘里面,轻不得重不得。】
沐沐姑娘是在夸赞自己,但是李广听着更难受了,这又再戳他的伤口,又开始丢人了;
李广觉得这简直就是凌迟之刑;
自己的功劳有多大实际上自己最清楚,也不知道太史公是何许人也,《史记》又是什么东西,会如实记载还是有些夸大?
偏偏沐沐姑娘说着自己的功绩还要将失误给提出来,战场上瞬息万变有些权宜之计那不是很正常吗?
面对同僚的打量,李广已经是三朝元老,脸上也有些顶不住,还好胡子够密,面色够黑,大家看不出他的表情。
【李广将军任职大部分的时候是在上谷任太守,太史公《史记》中有记载:
匈奴日以合战,这个“日以”就是说李广将军在这边镇守的时候每天都要和匈奴打战交手。
但是《汉书》中又将日以合战改成了数以匈奴战,这样用词一改,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李广将军与匈奴交战的次数又大大降低?
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这个作战频率首先就开始出现争论,其次是李广将军的军功,这些到底能有多大?
根据《汉书》和《史记》记载,实际上,在景帝年间,上谷并没有什么和匈奴有大规模的战役,
恐怕打仗打的都是些匈奴小规模战队侵袭村庄的小战役。
边境时有摩擦,这些交战都是正常的;
沐沐说实话,这些是正常的交战,也够不上战争,也谈不上什么功劳不功劳的。
匈奴当时气焰嚣张,汉朝一直是被压制住的存在,虽然没有大规模入侵,但是也有抵抗;
入寇规模当时的汉简有记载,大部分都是百余人匈奴小队规模,完全就是在履行太守职责,想凭这些封侯那是不可能的。
最大一次规模地是一次数千人的匈奴骑兵,李广自己前去出击,
但是竟然出现“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这也就意味着李广将军作为最高的军事指挥官,最高的大军负责人,他本来应该指挥大军的。
但是他自行出击的时候不仅没有告知大军自己的具体行踪,也没有安排剩下士兵的作战计划,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部队竟然出现群龙无首、大军命令断层的情况;若不是运气好,那么他这种行为将会给整个部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说这次作战严格地算起来,李广将军可能不仅没有功劳、甚至还需要被问责处分。
李广将军作为最高指挥官,身先士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并不称职;
在其位谋其政,他这种行为就是不称职;他就是个人的冒进完全不考虑整支队伍,这种太守就是过大于功,或者说没有功!
除此之外,李广将军还时任陇西、北地、雁门、等各地边境的太守,
史料里面零零星星的确实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李广他的自述中有说在陇西时曾经诱敌八百人后杀之,这姑且算作一功。
李广将军确实被称之为西汉名将,但是实打实的完全功绩沐沐也不怎么能查得到,
都是模棱两可地记载,不像卫青霍去病二人那样完全记录下来。
但是凡事都要对比,他作为边防太守,在哪个汉朝很弱势的时期抵挡住了匈奴,没有让匈奴进城,已经算是很好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汉朝许多太守要么被杀,要么守防士兵损失严重。
而李广将军算是鹤立鸡群,怎么说呢?和同时代的将军相比他确实还比较亮眼,有点突出。
但是和卫青大将军比好像不太行,更何况是霍小将军了。
沐沐可能更详细的资料没有查到,一开始在主播的心中对李广将军其实是有两个印象,
第一个就是他好像命不好还总爱迷路,“李广难封”就在脑海里想象出这个将军的样子:
他肯定是一个高大老实,沉默寡言的将军。
但看这些史书上的记载,可能李广将军并不是我们所刻画的那样,他甚至行事一点儿都不稳重,还有些跳脱,顾头不顾尾的感觉。
第二个大的印象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查阅了资料之后,沐沐只能说没有在确切史实当中找到李广将军的“飒爽英姿”,
相反他在大规模对抗匈奴当中一次次的迷路,还真的是让人有点失望的,一点参与感都没有别说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