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县城租房(1 / 2)

他们一行人还没有从刚才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大家都在谈论着刚才自己觉得不错的景色。

“哥,我们明年还去吗?”

叶清泽也是觉得今晚玩的十分好,他小声地问道自己哥哥。

“肯定可以。”

叶清浩想了没有想,直接回答了下来。

叶凌薇坐在牛车上,她抬头看着明亮皎洁的月光,周围是由繁星点缀着,一眼望过去就会把人吸进去似得。

她也是只那些大草原上或者无人的地带才能看到这些,在古代只要抬头就可以看到这深邃幽深的星空,感受大自然的带来奇幻之旅。

叶凌薇这些年已经完全融化进这乡村生活,她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后面的山上长满了高耸入云的大树和成片的菌菇还有那些郁郁葱葱的野菜。

她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都充满了氧气,让她的身心得到了非常大的满足。

“姐有那么好看吗?”

叶清浩每次看到二姐看天,他就感觉到十分疑惑。

“你得多读书。”

叶凌薇直接翻了个白眼回答着堂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她直接念了一首诗问到叶清浩,问他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此情此景,这首诗正合你哥心意啊!”

叶清舒十分赞赏地说道,不过他又念了一首的开头问道叶清泽。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你把后面的补齐。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叶清泽他稍微思索片刻,他抬头看着一望无际的星河说道。

“三哥,是苏东坡蝶恋花中—密州上元。”

“嗯,不错你接着说。”

叶清舒很满意的又接着问了下去。

叶凌薇和叶清浩已经十分熟悉这种读书模式,其他人确实没有见过,他们都觉得多说一句话就是对读书人的不敬。

大家说话都停了下来,非常默契的看着孩子们提问。

叶清泽就这大家的眼神下又开始的回答问题。

“杭州城的上元节的夜晚,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叶凌薇这个时候也开始问了上去,她故作不经意之间说道。

“小泽那你可知道这是东坡先生何时所作?”

“二哥,我不记得了。”

叶清泽他没有想出来,于是就实话实说了起来。

“不错,实事求是即可。”

叶凌薇很是满意,她觉得叶清泽对之前的事情有些改观了,不再耍小聪明了,不过这也要慢慢来。

她对着叶清泽着重的讲了起来,对叶清浩的要求就是熟悉即可。

她和哥哥商议了,他们兄弟俩的要求不一样,学习的强度也就不同了。

“东坡先生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叶凌薇想了想又接着说了补充了一些,不过他们已经到家了。

叶凌薇和叶清泽姐弟俩就坐在家里的院子继续讲着。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下阕描述的是密州景色。”

“这次是他这由杭州调至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他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二姐说的我有些不是很了解。”

叶清泽听得是半知半解。他疑惑着抬头看着叶凌薇,然后问了她一个问题。

“二姐,那你当官是不是要当苏东坡这样的官。”

“你姐可没有东坡先生那才华,不过我会努力追上的。”

叶凌薇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起来,她心中的愤懑这个时候也全部抒发出去了。

“那么晚了赶紧睡觉去吧。”

叶凌薇直接把堂弟赶走了。

清晨一早起来,叶凌薇这边已经起床看了一会儿书了,就听见二哥在外面喊她的声音。

“二哥有事情。”

“对,你后日就要当差去了,今日就要租房去了吧!”

“行,那一会儿我和二哥一起去。”

叶凌薇听完之后她也觉得自己来回跑有些不现实,于是思索片刻也就同意了下来。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我觉得咱们多花些钱,租个距离衙门近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