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达自言自语的说:“我是不是要嘎了?这难受的啊,这可真是真要命了都。”
接着续盘
2001.09.11
今早,七点半见卢晓展来上班,进门穿了一件蓝色套装长裙,轻摇着小步伐就来了。
魏清达坐在售台前:“唉,你来了,这么早啊!”
“早上有个客户,唉”卢晓展。
卢晓展在开柜子准备换衣服,魏清达忙问她:“你早点吃了没有?辛苦归辛苦,但身体重要,要注意身体啊!”
卢晓展笑着,看着她的微笑的小脸庞,魏清达自己就走了出来。
一会儿,八点零五分,魏清达又去售楼部敲门,卢晓展已经换好衣服工装服,坐在售台前,魏清达敲玻璃门,卢晓展拿钥匙走过来,魏清达说你去开那个门,有客户在门口,卢晓展去开门。
过了一会,又来人了,卢晓展去开玻璃门,开始谈客户了,魏清达这才依依不舍的就离开了。
晚上七点半了,卢晓展穿着换好的蓝色裙子从后楼走出,又是冲着魏清达又是美丽的,调皮的一笑。魏清达问她:“你干什么去了?”
她说:“今天郭工过生日,去拿了一篮水果。”说着拿了一个橘子递给我,魏清达不好意思要:“我不吃水果的”。“我也不知道今天是郭工的生日,我还没给他准备生日礼物,唉,怪不好意思的。”她伸直着白皙的手臂,一只白嫩白嫩的小手,递给魏清达:“快呀,拿上吧,沉的很。”魏清达只好从她的温柔的手中接过一个桔子,她转身一笑,踏着轻盈的小步伐,进了售楼部。
一会儿她跑来问魏清达有没有刀子,削苹果的,(她在财务室洗手间里走出来)魏清达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又找了半天没找到能削苹果的小刀子,很是遗憾。
快八点了,她推车子回家,台阶(空调处)不安全,本想告诉她,但过于紧张没说,魏清达等着卢晓展在门口看书。她问魏清达看的什么书?魏清达心里窃喜着得合上书给她看看封皮,是线装版的石头记。卢晓展笑一笑说:“这书女孩子才看的你怎么看这个。”魏清达连忙解释:“我说闲着叉开看,就是图茬个心慌,别的书看多了枯燥了就用这个来调剂调剂。”
卢晓展推车子又走到魏清达跟前:“怎么还在这里看书啊,到售楼部里去吧!”魏清达问卢晓展:“下班了”卢晓展说:“噢!下班了!”的一声就骑车子走了,魏清达紧追出去,看着她的背影。
晚上叫保安们来搬花时,售楼部里,田总,汪总,张文生,戴博,姚欣,都在,田总问我多大了,我说75年的,今年也26了,田总说给我介绍一个对象,我慌说自己我已经有女朋友了:“别了,我已经有女朋友了。”问他女孩是谁?田总说已经有了就不说了。
不过魏清达心里想想也能猜出来,肯定是卢晓展。
2001.09.12
今天卢晓展休息一天,没见她来。
八月十三也休息了一天。一个月才休息一天。
今天张文生带了黄桂稠酒,晚上大家为此一起聚个餐,品尝一下。
说到这黄桂稠酒就不由得有一种有一种家乡的味道,据张文生讲这黄桂稠酒也叫黄米酒。它源自田野,发酵于灶台——那就是母亲酿的黄米酒。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母亲酿的黄米酒也在慢慢变得香甜。
在我眼里,弥漫着黄米酒香气的年,才是幸福吉祥的年。
黄米酒,在陕北也叫稠酒、甜酒、黄酒。每年一入腊月,勤劳的陕北婆姨们,都要为过年准备这道佳酿。
记得,每年夏季一入伏,母亲便会把新打的麦子在石磨上磨一遍,把带着麸皮的麦子粉,用温开水淋湿,团成一个个大馒头样,然后用新鲜的南瓜叶包裹住,再用麻绳绑好,挂在空窑通风的窗户上。母亲把这叫做酒曲,这道工序是冬天做黄米酒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到了冬天,母亲便把当年新收的软黄米,用水泡一夜,第二天捞出,放到石碾子上压成米面,拌上夏天发酵好的酒曲,盛到一只瓷质的小缸或是一只圆坛子里,盖盖密封,裹上被子,放到陕北热乎乎的土炕头上。此刻,酒曲就如夏季发酵成熟的一枚种子,埋植在温润、潮湿的米粉中,只需发酵五至七天,一坛子酸甜香醇的黄米酒就做好了。
黄米是由糜子脱壳而成,糜子分为软糜子和硬糜子。糜子耐旱、耐贫瘠、产量高,陕北贫瘠的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所以陕北农民喜欢种植糜子,因此有了很多种糜子的美食做法,黄米酒就是用软糜子去壳后酿造的一种美味。
黄米酒,口感细腻、酸甜、香醇,那种甜格滋滋酸,酸格溜溜甜的感觉如同陕北的信天游一样惹人喜爱,也如陕北的黄土地一样饱满、厚重、博大,又如黄河水般绵软、悠长。黄米酒心性温和,亦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优雅,不温不火。那米香与酒香混合后的氤氲缭绕,那恰到好处的酸甜口感,经常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