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唐小纶,带着曲靖又来老太舅爷家,看望老太舅爷,吃饭时候听我们说前阵子高考,老太舅爷给我们讲高考的事。
老太舅奶说自己是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汉村是我的故乡,前几年,撤乡并镇,汉村乡并入许庄镇。从此行政建制的汉村乡不复存在。但汉村乡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家人曾多次到距村里8华里的汉村乡赶集,和小伙伴们多次步行到汉村乡看《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等电影,到汉村乡砖瓦厂学拉砖瓦。最难忘的还是1978年上半年在汉村乡中学复习备考。
我从小学到中学本来是在村办的义井村九年制学校上的,就在高中毕业的前一年年底,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我带来了暖意,我们一伙农家子弟闻此喜讯激动得心都快跳了出来,犹如冬眠的虫子提前惊蛰,顿时苏醒了,热血沸腾了。
记得当时我在村办的九年制学校上高一,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着急向家长反映,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差,拿个高中毕业证不难,但要考上大学却没有保证。我自知当时各门功课特别是数理化成绩在下降,心急如焚。为了响应家长们的呼吁,学校征求学生意见,谁愿意去社(公社)办中学(以下简称社中)就读,就给谁转学,我和少数学习较好的同学毅然举手报名。待办好手续转入社中时,离1978年高考仅有半年。
初来社中,一切从头熟悉,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吃家里的小灶热饭菜到背冷馍上大灶,从睡热炕到睡通铺,这些都影响了我的情绪和学习。待选定文科、分好班,已临近高考了。由于数学基础差,心不静,尽管老师谆谆教诲,我却听之浑浑。可以说学习进步不大,应届参加高考结果自然是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应届没能考中,能否补习再考,我心有不甘,但当时由于师资等条件有限,国家对招生人数严格限制,录取率在5%左右,传言应届生未考中不接着复习再考,有的中学也不接纳复习生,在失望甚至绝望之际,深知儿女心思的父母下决心出资,联系到50里外的两宜镇中学,使我有幸得以插班补习。
两宜中学是大荔县的重点中学,刚进校不久,德高望重的张校长的讲话使我深受鼓舞,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哀莫于心死,同学们要牢牢树立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为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努力奋斗。”两宜中学的师资力量强,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逯立达是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学经验丰富,课讲得简明生动,我的语文特别是古汉语文学有了较大提高,其他各门功课也取得了进步。加之高考经验已有,胸有成竹,1979年高考时沉着应战,终以优秀成绩榜上有名,考入西北大学。
尽管在汉村中学复习时间不到半年,也以失败告终,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汉村中学的经历,如果在义井九年制学校读完高考,作为井底之蛙的我能否再鼓起勇气继续复读尚难预料。我从义井村九年制学校转学到汉村中学,再到两宜中学复读,终于如愿以偿考上大学,除了感谢父母,还要感谢义井村九年制学校、汉村中学和两宜中学的老师们,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教诲,才使我这井底之蛙跳出了农门,犹如鲤鱼跃龙门,走上了人生新路。
春暖花开,万物竞长。
在渭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田间地头,处处生机盎然。崖畔上一片片地骨皮树、酸枣树枝头渐绿,白蒿芽抖落了满身的尘土舒展在阳光下,远志、柴胡、防风等中草药也悄悄探出了头,蒲公英、肿手花(甘遂)不甘示弱让小黄花随风摇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中草药也竞相成长…………宝藏丰富的沟沟坎坎。
挖了一辈子中草药,如今,年迈的虎娃哥蹒跚在村口,看着这一切,不由地说:多么好的药材,可惜了,如果再年轻些,我要把它们都变成治病的良药。
秦地无闲草,样样都是宝。在农闲时,家乡的父老就采挖中草药补贴家用。春寻白蒿芽、蒲公英,夏秋挖远志、柴胡,冬天还有地骨皮、香附子。总之,大地好像一个大宝藏,中草药咋样都寻不完。
记得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姐姐和哥哥利用周末,瞒着父母,步行五六里地到南伏蒙沟里打酸枣。沟深坡陡,加之酸枣树都长在崖头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天井窟窿”埋在草丛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但姐姐和哥哥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也就十四五岁,哥哥在崖上打,姐姐在崖下捡,不一会就打了好几斤。哥哥发现前面一片酸枣树特好,抡起竹竿,红彤彤的酸枣“唰唰”而落,还没等抡第二杆,“嗡嗡”一大片土蜂蜂拥而至,吓得哥哥扔下竹竿,落荒而逃,差点从崖上掉了下来,脸上身上也被蜇了好多包,衣服也被枣刺挂破了,回到家还被父母一阵埋怨,可是拿到卖酸枣的钱,哥哥眯着肿胀的眼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