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润笔费(1 / 2)

何仁吐血的原因很简单,《千字文》,足足一千个字!

凭何仁现在的记忆力倒是能背下来,问题是写完这个,他手估计都要麻了。

何仁的大师级书法是系统给的奖励,他可没有天天练字的习惯。

一冉的父亲见何仁面露难色,也觉得有点过分,“那就《出师颂》吧,才192个字。”

《出师颂》和《出师表》没什么关系,前者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子邓骘讨伐羌人变乱大胜而归时,史岑为他写的赞歌,在文学价值上远远比不上后者。

但是在艺术价值上就不一样了。

《出师颂》是目前存世书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古章草书作之一,书法笔势险峻,字体古朴简洁,也是草书必写的文章。

不过作者目前没有定论,但是不影响大家临摹。

一冉的父亲能说出让何仁写《出师颂》,显然是懂行的。

“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赞。”

何仁一落笔,一冉的父亲就噤声了,全神贯注地盯着何仁,不管是神态、表情还是手腕用力的力度,他都没有放过。

可是直到何仁写完,一冉的父亲也没从何仁的笔锋中领悟到什么,他叹了口气,这就是天赋的差距啊!

其实是系统差距……

虽说才不到两百个字,但一气呵成地写下来,何仁还是感觉到了一丝疲惫,看来以后要多锻炼了,少看点小姐姐跳舞。

何仁拿出印章,一冉的父亲立刻掏出女儿带上节目的那盒西泠印泥,“小何,用这个吧。”

何仁也没拒绝,啪的一声盖上了自己的钤印,一幅草书《出师颂》就算完成了。

一冉的父亲拿了起来,不住地赞叹,“真是不错,我要是能有小何这样的功底就好了。”

何仁笑着摇了摇头,一冉的父亲练了三十年,还没有顿悟,估计以后也难了。他把印泥盒盖上,推了回去,意思是让老爷子收好。

老爷子又把印泥盒推了回来,“好马配好鞍,这盒印泥还是送给你吧,就当润笔费了。”

何仁想了想,也就没有拒绝。

虽说是清朝的西泠印泥,价格堪比黄金,但是重量太轻,也就三五万块的价值,何仁给一冉的父亲写了两幅字,价值远远超过这盒印泥。

“小丽,拿个印泥盒过来。”

不多时,胡丽便扭着腰过来了,手里捧着一个青花瓷盒。

老爷子的目光从宣纸上移开,看向瓷盒,开口问道,“万历的?”

“呦呵。”何仁眼睛一亮,“您看出来了?”

“看着像。”一冉的父亲从胡丽手里接过印泥盒,仔细打量了半天,才说道,“这是青花缠枝莲纹,再加上青花简洁明快,纹饰布局满密却错落有致,应该是真品。”

何仁一拍脑门儿,大概知道了一冉父亲的问题所在。

他是那种理论还算扎实,但是只懂一点点,不知道决定宝贝真假的关键之处,这种人也是地摊老板最喜欢忽悠的类型……

何仁接过印泥盒,解释道,“叔叔,您仔细看,这个瓷盒的釉面滋润,白中泛青,盖面上是青花云龙纹,外壁才是青花缠枝莲纹。只看这个纹路,就知道工肯定不错,工不错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谨慎地判断为真。”

“谨慎?这还不能断定?”

“没错,然后我们还要看底款。”

何仁把印泥盒翻了过来,“这是‘大明万历年制’的青花楷书款,横版竖版都有,款识外一般都有双圈或者双方框,这个就是双方框的。”

一冉的父亲目瞪口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窍门,“然后就能确定了吗?”

“还是不能确定。”何仁喝了口茶,“在古玩行,有一句话叫‘一方顶十圆’,这个您听说过没有?”

“这个我知道。”一冉的父亲激动了,“因为拉坯的时候圆形的好拉,方形的拉不出来,制作更麻烦,所以价格更高。”

何仁摇了摇头,“方形的瓷器不是拉坯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而且也不能说方形的瓷器价值一定更高,还是要从存世数量,艺术价值和稀缺程度综合分析,不能一看见方形瓷器就乱了阵脚,那就上当了。”

一冉的父亲一脸惊愕,“拼出来的?”

“一般来说,先用木棍把陶泥压平,然后用直尺反复刮,再然后就是晾晒。等陶泥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尺寸切好,接着定型拼接。拼接的时候既要保持紧压感,又要控制好力度不让器物变形,非常耗时耗力。”

何仁拿起眼前的印泥盒,“刚才的那些都分析完了,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断代。”

“还有?”

何仁指着印泥盒的其中一个角说道,“对,就是这个倭角。”

“什么叫倭角?”

“倭角也叫委角,常见的样式就是将直角向内弯,变成内凹双弧线,也有直接削成四十五度的,就变成八角形了。”

一冉的父亲拿起来一看,果然是内凹双弧线,何仁补充道,“倭角是明朝万历年间方形瓷器最常见的方式,这些都对上以后,我们才能断代。”

“哎……”

一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