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②(1 / 2)

【除去我们提到的这些意识形态上的认知与政治形势方面的不得以,还有一种可推测的情况,是扶苏个人对时局的判断。不过这个就比较唯心了哈,属于博主个人认知,大家见仁见智。

我们看扶苏这头接到矫诏后的反应,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呢出于本心直接就打算去死了,蒙恬看了觉得不对劲,这玩意看起来有诈啊,没道理你在这儿监军你爹一来就让你去死,和扶苏说我们还是确认一下这个命令是真是假再说吧。

扶苏回复尚安复请,自刎而死。一些人对此理解不了,为什么就不能等一下复核结果,确认了诏书的真假再死又能怎样?蒙恬在此处的阻拦好像显得扶苏很不明智,人家都说了有问题了还要自杀,就听不进去话是吧,是不是傻?

把情况掰开讲,无非两种结果:赐死的诏书是真的或假的。

如果诏书是真,那就是陛下确实厌弃扶苏到一定程度,确实认为他不孝,痛恨他欲死,该自刎的还是要自刎,复核了还显得对君父有怨。

如果诏书是假,证明了是胡亥矫诏——然后呢?像大家认为的一样带着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打回去把胡亥扯下台?】

李世民叹息一声:“如天幕所言的‘大一统’才过去多久,若再兴这样的兵事,简直让百姓无生路可走。”

一旁的李靖也道:“所谓三十万大军,是秦皇的军队,并非公子扶苏的。军士哪里知道千里之外宫廷争权的动静,对他们来说,登基的胡亥就是名正言顺的新皇帝,他们看到的只有新皇登基,而在外的长公子说诏书是假的要打回去。”

长孙无忌接过话头:“熟悉内宫政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是时始皇帝山陵崩,二世方登基,还没有做出许多天怒人怨之事,人们不知他秉性如何,小兵小民虽晓扶苏仁德,也惧于始皇威严,不会怀疑二世上位手段。”

众人说着说着沉默下去,公子扶苏当时的境况当真是……

【先不说这三十万大军是守边的,扶苏没啥权力调他们为了自己的王位打回去,光说时局,就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

矫诏这个事,毕竟还是小范围内的操作,前面讨论过,始皇生前是没有对继承人表达过他的意见的,这就搞得大家对胡亥登基不太敢质疑,很多人真就被他蒙混过去了,毕竟他真面目还没暴露。

大家恨扶苏不争是因为我们知道胡亥是古今无双的败家子,当时他刚登基,其他人还不知道他以后会怎么犯病呢。

扶苏作为长公子,还是前期参与过朝事又被打发去监军的公子,无论其他人信或不信,一旦他在此时有行动,就势必会分出党派。

支持他重返朝堂的,支持胡亥按令登基的,在这之间幻想扶持其他人上位的,又或者出现新的野心家自图上进,人们会出于本心或利益各有抉择,稍有不慎就是全新的夺权乱象。

始皇帝功绩如此,他的死亡对秦廷本就是重重一击,如果再在王位人选上出现这样巨大的变动,那大家简直不要过日子了。

一个经历许多战争稳定下来的、才维持一段年月、一代帝王的王朝,是经受不起这样大的政治动乱的。

所以验不验明在此处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诏书确实为假,只能说明弟弟掌握了一定势力,可以让中央发出这样一封矫诏。

扶苏又不知道胡亥以后会干出啥破事来,对他来说,维持帝国的稳定更要紧,那他为了这样的时局稳定,献出一条生命又如何呢?

于是会有大家不能理解的“听了蒙恬的劝说还要上赶着去死”的行为出现。卑鄙之人苟且求生,高尚者自有抉择,又不是人人都是朱祁镇。】

朱瞻基: 所以,真的就和这头猪一样的儿子过不去了是吗?

于谦与朱祁钰却在天幕叙述下触摸到一点原来历史轨迹上自己的想法: 夺门之事已成定局,江山多次易主对朝局影响何其大,既如此,为天下忍辱也是应有之义……

呸呸,什么应有之义,江山两度交到先太上皇那等人手里,才是和天下万民过不去呢!

王文观二人面色,暗自点头,总算是想通了。

【一些刻在灵魂中的信义观与生死观,加之“孝”的原则,诏书的程序正义,秦法的严苛,再辅以对时局的个人判断,种种因素,几乎导致胡亥的矫诏发出后,扶苏难以逃离的死亡。

还是那句话,现存的史料实在太少了,我们对扶苏死因做出的判断还是在历史基础上产生的推测,可能有别的理由,也有可能人家就是比较刚烈拦不住。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扶苏被儒生教导得太迂腐了愚忠愚孝”这个论调,基本上可以确认是错误的。

千百年来大家对扶苏都很怜爱哈,山有某物隰有某物原本是《诗经》常用句式,但扶苏的名字让“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郑风名传至今。大家念着他的名字,想象山中树与池中花,认可他的仁,展望他如果正常登基秦国会走向什么样的路。

——会走什么路,其实还是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