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对朱祁钰的攻讦,深究就两点,怪他苛待哥哥,怪他废了侄子,说到最后也没什么新意。毕竟人家皇帝工作搞得挺好的,也不干什么奢靡无度的事,就爱吃点野菜小鱼干,实在没什么可以喷的。
复辟后很多人就寻思从道德上攻击一下吧,骂他享受了权力的滋味就上瘾了,不顾亲情,恋恋神器。
怎么说呢,就挺好笑的。
泥古不化之人认为如今朱祁镇平安归来了,上头这个代理皇帝就该自觉点下来,把皇位还给太上皇。就算不是朱祁镇,也该是朱见深,景泰把侄子废了换自己儿子上,就是自私,就是不对。
然而哥哥做成那个样子,景泰不放心他和他儿子简直太正常了。谁知道朱见深登基之后会不会觉得叔叔委屈了老爹,再把老爹放出来为祸人间,朱祁镇还朝会不会大肆报复,把得罪过他的一一收拾,又会不会深感羞愤,再次兴兵?
事实证明朱见深不会,他是个三观正常的人,但朱祁镇不出所料,确实把所有人都料理了。
恋恋权位,公器私用,徘徊不舍的人,从来都只有那一个。】
日烘晴昼,满室俱寂,于谦为天子倒了半盏温茶:“请陛下珍重自身。”
朱祁钰的眼睛亮得惊人: “后世未曾怪罪?”
“是。”于谦躬身,“陛下万勿自伤,青史之下唯江山不老,是非功过,千秋自知。”
【与其说朱祁钰改易太子是为权,不如说他是为了后路。景泰并不是蠢人,早在朱祁镇还朝,他就从部分大臣的态度中嗅到了一丝不对: 哪怕他宵衣旰食一心朝政,还是有那么些人认为他作为藩王登基名不正言不顺。
然而事情已经做了,皇帝当了一年多了,不让大家给哥哥开门放敌人的事也已经发生很久了,这时候退位难道就会被放过吗?
不可能的,回家等死还差不多。一旦放弃,他和他的爱臣,他的儿子,他悉心提拔的良才,做出的变更,未完的事业都会中止,甚至可能更糟。
景泰清楚知道自己不会被哥哥放过,陈胜吴广知道举大计亦死,那朱祁钰又为什么要退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谋求一个善终?
到这一步,换太子之举已是一场阳谋。朱祁镇不能杀,太上皇天然有礼法禁锢,加之当了多年皇帝,落魄仍有太后和许多旧臣在背后,但朱见深的分量并没有那么重,不会牵一发动全身。
于是他废。废侄子的太子位,废不允的皇后。只有把朱祁钰这一脉安置在皇位上,十年百年,方有可能逃离千夫所指的局面——活着是免不了被质疑了,但还有身后名。
帝业如此,既已在乱流中登上这个位子,因占不了大义被戳脊梁骨,但如果他安稳坐下去,他的儿子坐下去,藩王之身也会是正统,朱祁钰这个名字会作为先祖名正言顺下去。
天不予他,便尽人事。】
朱瞻基俯下身,抱起这个被他忽视多年的孩子,想他如何不易,如何挣命,如何为一个好结局谋算,又怎样功败垂成,怎样孤苦而逝。
就差那么一点运气。
若论礼法,他们这一脉本也是清君侧小宗入大宗,而祁钰到底是他的孩子,挽狂澜的孩子。若天命在斯,能安稳平顺地做完这一切,焉知……焉知不是第二个太宗?
他命王瑾取下墙上悬挂多年的太宗宝弓交给朱祁钰,又不知该和幼子聊些什么,沉吟许久也只轻声说。
“太祖太宗会以你为傲的。”
父亲也是。
【天意弄人,朱祁镇并没有给弟弟这个机会。“戾”仿佛是这位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心想事成的兄长对弟弟拼尽一生终成空的嘲弄:
看啊,你上下求索的东西,我触手便得。你费尽心力的好梦,我挥手便散尽了。所谓挣命苦海、急流救国,到头落得一个“戾”。
八年浮梦转眼成空,只余年年杜宇,悲哭春风。
但青史只鉴丹心。百年如斯,时间长河溯游而去,直至今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还是朱祁镇,后人于景泰陵和于谦墓感怀追念,在史料中拼凑故人斑驳一生,为人所知的,依旧是“救时君臣”。
千秋社稷悲忠肃,四尺孤坟葬景皇。
不知当年固执寻求正统的人在天顺时可曾后悔,是否想过景泰身后凄楚。
《左传》尚写,“不以一眚掩大德”。
说到底,景帝又何过之有呢。】
宪宗朝,朱见深和堂中跪了大半的臣子相对无言,天幕本也说他会在十一年追谥,他对提前给叔叔平反没什么抵触,只是若景帝被后人认定无过,那么本就不妙的先帝名声,就更无法言说了。
大德之人不入帝陵,先帝却在宗庙受万年香火……廷议了两个时辰也没得出两全结果,朱见深对君父本就浅薄的亲情又消减几分,自找万贞儿去了。
【英宗复辟后最大的过失当属冤杀于谦。常说人无完人,白璧微瑕,但于谦说是“完人”不为过。
政绩卓越,巡按江西、巡抚晋豫皆有功;为官清廉,百官献金谄媚王振,他只两袖清风。
于谦之功,不仅是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更多是作为臣子展现出的高华品格,节俭为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