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 47 章(3 / 3)

不亏吧,但家里本就不多的富强粉算是见底了。

“过两天我上队里请个假,去供销社再买点吧。”

“妈,不用上供销社。”

初心把从女知青那交换来的东西堆到桌上,交给了余母,“妈,接下来就交给您了,看看谁家要这些东西,给它们全都换成粮食。”

余母在榆树村生活了二三十年,人脉自然比初心要广。

面对儿媳妇交给她的任务,余母深吸口气,决定一定要圆满完成。

婆媳俩分工合作,一个专门跟知青们以物易物,一个专门用知青那换来的东西,跟村里人换粮食。

还别说,短短一个月下来,余安安多了三双鞋,两套新衣服,更甚至家里米缸都快满了。

米缸里的粮食也不全是余母跟村里人换来的,初心偶尔也会偷偷往里放一点儿粮食进去,她每次量放得少,所以余母也没有发觉。

女知青们跟初心以物换物的事情渐渐也传到男知青那边,男知青们跟女知青不太一样,他们跟初心换各种蔬菜、干菜以及鱼干肉干。

虽然换的人不多,但这些男知青胃口大,频率高,光靠家里那些东西,肯定是不够换的,所以初心也掺和着拿了些随身仓库里出产的各种蔬菜、肉干之类的。

就这么着,一直到了年边上。

别人家都得请假上?????供销社买过年的东西,老余家什么都不用买,样样都齐全。

过了年,就正式迈入了1975年。

初心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也听说过,两年后会恢复考高,村子里的这些知青,肯定都会飞回城里。

这些人都隐形的人脉资源,趁这两年她们还在村子里,多打好关系。

等将来政策开放后,说不定还能用上。

接下来的两年,初心也没有太大的动作,一直维持着跟知青们以物换物的事。

乡亲们发现了这事后,也想学初心跟知青们以物换物,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初心大方,做的东西也没她的好吃,所以知青们更愿意和初心交换。

余安安过完三岁生日后不久,高考恢复的消息开始在全国上下蔓延。

榆树村的知青们更是热泪盈眶,激动的相互拥抱。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原主是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所以高考这事跟初心也没有什么关系。

1977年的冬天,知青们坐上大队里的拖拉机,奔向了决定命运的考场。

榆树村大队的这几名知青,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有时候还会聚在一起讨论知识。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求知求学的信念,才奠定了他们成功考上大学的基石。

知青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城的时候,乡亲们都自发相送。

老一批的知青,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年轻一些也跟着乡亲们相处了两三年时光。

回城的心是激动的,但同样也是不舍的。

初心早早准备好了路上吃的干粮,给每人都送了一份。

知青们跟初心都比较熟悉了,临走前,都给余安安留了一份礼物。

这一走,就是天南海北各奔东西。

高考恢复以后,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随着首个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成功,渐渐地这股春风又吹向了全国各地的村庄大队里。

1981年,泉山公社下的各个大队也开始了分地政策。

老余一家承包了十五亩田地,除了五亩水田外,剩下十亩都是沙地。

都知道沙地结不出粮食,所以每亩地需要交的粮食也很少。

但乡下人承包田地,不就是为了粮食?

乡亲们都劝老余夫妻想清楚,辛苦一年,要是地里什么都不结,白费一年功夫不说,下一年的口粮又从哪儿来呢。

老余夫妻心里也有点打鼓,但谁让这是他们儿媳妇的主意,就算不理解,却也还是把沙地给承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