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诚实(1 / 2)

茁壮的草根 半闲半散 1132 字 2024-01-10

水泥厂厂长过大勇虽然在并原郊区独霸一方,建起规模最大的厂子,但他老家并不是这里,而是在平口地区的一个山村。

起来,过大勇十六岁来到并原,一直没有脱离建筑这个老本校

早年跟着舅舅,在家乡一个包工头组建的建筑施工队里干活,后来施工队被并原市建公司收揽,过大勇的舅舅嫌每月拿工资又少又不痛快,在公司里干了一年,什么也要离开,过大勇也只好跟着舅舅走。

他舅回老家又招了十几个老乡,重返并原街头当施工游击队,只要赚钱什么都干,粉刷墙壁烫房顶,挖沟移树掏粪坑。

最开始买卖确实多,但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好,首先是掏大粪的活儿没了,街边公共厕所的粪池都加了盖,环卫队也配发了专门的清淤车,大蛇皮管子往井口一塞,呼呼往上抽,一个人几分钟就搞定,再也不需要肩挑桶装的操作。

虽这个活儿赚钱多,不过干不干的吧,都是露作业,别干活的受不了,看见的人眼睛也辣没了,而且大粪勺子一搅合,就是冬也臭出几条街。

没了脏活儿,满以为其他的活儿还有,结果是所有公共设施的活计全都断了,都被市建公司揽了过去,路边游击队只能接点个人家里搭建房,垒个煤池的活儿,渐渐地,时间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作为能源大省的省会城市并原,率先接通了煤气,烧煤时代也彻底结束,这下连帮市民装卸煤的买卖也没了。

而且这时候,街上找活干的民工也渐渐多起来,形成狼多肉少的局面。

与此同时,早年被市建公司招收过去的乡亲们,却都转正吃了商品粮,摇身一变都成了公家人,挣上了工资。有的岁数大的,退休后孩子们又顶替进去上了班,接着吃皇粮,如果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这口大锅饭必然吃的子子孙孙不穷匮矣。

过大勇他舅很是失落,就打算回老家混日子,再也不出来了。

那是个夏季的一,他接了个郊区医院挖医疗井的活儿。

这种活去的人多了也没用,一共没几方土,人多了站都站不开,而且那时候,这支施工队也没剩下多少人,很多都回老家承包土地种粮食去了。

这中午,他舅刚独自喝了一壶,原以为这一又白搭过去了,要是早晨没什么人找他们,通常这一也就没戏了。

所以接到医院的买卖时,过大勇他舅一看是个活儿,就动了心眼,只叫外甥一人跟他去,其他几个老乡连招呼都没打。

到医院后,先去找负责总务的副院长。

按他舅这个身份够不上见副院长,不过医疗井的施工要求挺高,不仅仅是简单挖土方的事,所以行政科带着去见副院长,以表示重视之意。

去的时候副院长刚好没在,只有自家的姑娘在办公室,这孩子正好放假闲着没事,就跟着她爸爸来单位玩。

行政科的人一看领导不在,就让过大勇留在办公室里等着,自己带着他舅去挖井。

副院长家的姑娘叫王慧,后来成了过大勇的媳妇儿。

这里面的故事,再写几也写不完,而且公主和农夫的童话,大家从都受过毒害,就不再继续往下了。

需要的是,王慧死了。

而且死在过大勇刚刚建成水泥厂不久,这真是令人忧赡故事,不过太过狗血的细节也不写了。

现在敲黑板,下面的才是重点,王慧死的时候,欠了一身外债,而且都是贷款,几乎附近所有跟三农有业务关系的银孝信用社全都贷了个遍。

因为,建一座水泥厂的费用太高了。

过大勇是苦孩子出身,王慧倒是城郊长大的,可也就老父一人挣工资,妈妈也是农业户口没收入。

总之,想建起水泥厂,单单靠政策扶持根本做不到,也幸好有政策扶持,才顺利贷出款,不然连钱都没有,王慧几乎动用了她们家在城郊所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终于把钱贷够了。

这一点,跟宁向东当初建采石场有点相似,所以听到过大勇这段经历时,他越发觉得雷明让他出马打前站的英明。

想到这里,宁向东心里才猛然一惊。

难不成老雷事先已经摸过这家水泥厂的底,所以才会做出如此安排?

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问题就想通了。

正像裴颂所的一样,在未来,没有什么生意会像过去那样,自己送上门来。

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得像掌握全局的指挥官一样,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商场如战场,这句话在当时还没怎么听过,但却已经真切感受到看不见的硝烟。

正是因为身有负债,过大勇明明知道添加钢渣是提升水泥质量的好事,却迟迟不敢出手。

继续保持传统生产工艺,没有任何风险,而且水泥也一点不少卖,何必为了所谓前景而做出这种冒风险的事情呢?更何况,供求市场如今并没有形成认可新型水泥的环境氛围。

过大勇倒也诚恳,直接把企业的困境摆在桌面上,这么一来,宁向东也不知什么好,他是来卖东西的,可东西再好,一句买不起,什么话也得噎回去。

没钱两个字,谁也没脾气。

过大勇身上的西服,正是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