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快哉(三)(1 / 2)

蚍蜉传 陈安野 1899 字 12个月前

昨日夜间落了雪,但持续时间不长,今晨一起,都化作了冰水,一滩一滩,积在各种犄角旮旯里。

一杆丈许大旗迎风立起,招展飒飒,荷矛执刀的兵士们自四面八方会络如川。旗立军肃,九声连珠炮响毕,耀日的甲光闪烁,沓沓的脚步声沉重有如地动,漫无边际的赵营大军从梓潼开拔。

老本军、先讨军、青衣军、飞捷军,赵营四军统共马步近两万。两万人同时移动,对于狭窄的川中道路而言,并不现实。赵当世与昌则玉、穆公淳等议定,青衣军为先锋先行,先讨军后继,再次老本军,飞捷军押后,依次出城。

赵营分道而行之事,李自成算是默许了。赵当世有自己的想法,纵然李自成不许,他也不会顾忌。临行前,闯营的代表田见秀也星夜赶到了剑州城践行。他没有对赵当时说任何挽留的话,只是祝他一路顺遂,从他的口吻,亦可一瞥李自成的心态。

此次转移的最终目的地在湖广,而按照定好的路线,潼川州是头一个需要跨越的障碍。综合特勤司提供的情报,可以得知,目前在潼川州驻扎有两支官军野战部队,一为四川副总兵张令,一为松龙副总兵孔全斌。

张令很早就入驻潼川州城,数日前郭如克还在他手下吃过亏。而孔全斌则是新近从剑州退入潼川州的,现在潼川州的盐亭县以及保宁府的南部县交界处转悠,行踪不定。张令有二千五百人,孔全斌也还有将近二千人,这两人若捏成一股,比较棘手。此外,王维章还带着抚标兵屯在阆中,不过他尚与袁韬缠斗,一时半会儿想来难以抽出手来。

前报呼九思已带领作为先锋的青衣军进入盐亭县地界,先讨军也将出梓潼县境,赵当世才派人催促行军以防与前部脱节,紧接着就听到侧后方一阵惊呼喧哗。

“何事吵嚷?”行军路上严禁随意言语,按军纪,犯者皆斩,赵当世对纪律最为看重,听到吵闹,

锁眉恼问。

“中军大旗不知何故,居然从中破成了两半。”伴随在侧的庞劲明小声禀报,“旗高显眼,为众军见,有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私底下多有口舌,军心浮躁。”

赵当世转头向后看去,果然见不远处,正有兵士匆匆将中军大旗从杆上降下,而周围观看到的军将,多有讶异之色。

“还有替换的旗帜吗?”这事换做谁,都不会开心,赵当世更不例外,“要把影响降到最小,若还有人乱嚼口舌,立刻斩了,不要再叫他在滋扰军心。”

“旗帜还有。何总管已经差人去取了。”庞劲明低声道。

昌则玉就在身边,两人的谈话他听的一清二楚,等庞劲明说完,他微笑着说道:“主公,此大好事耳,应该口耳相传,为何惩处口舌之人?”

赵当世疑惑道:“军未出,帅旗就陨落,如此

丧气,何好之有?”

“古语有云‘旗开得胜’,今未战而旗自开,不是喜兆是什么?”昌则玉一捋美髯,摇头又道,“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众目昭彰,主公再怎么掩饰,却如何能塞众军之口?倘若一味威压,军心恐怕反而不稳。不如将‘旗开得胜’之语传扬出去,军心自安。”

赵当世闻言,喜道:“军师所言极是,正该以此行之!”一旁正准备下去揪人的庞劲明听到,也是叹服不已。

很快,大旗重新竖立而起,“旗开得胜”之余同时传遍全军,军容明显一振。

赵当世满意四顾,与昌则玉并马而行,道:“昌先生,你觉着此次出川是否可行?”

昌则玉不置可否:“事在人为,行与不行非只言片语可以断论。”说着目光骤然一敛,显得极为炯炯,“值我军存亡之秋,就不行,也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赵当世边点头边道:“是,困于川中囹圄,实难发展,出不去,便是死路一条。”同时将声音一沉,“我军的方针,只有一个,尽早出川,城池关寨,可绕就绕,绝不恋战。”

昌则玉颔首道:“正是,做事需有目标,全军朝一处使劲,事半功倍。倘若漫无目的,东一耙西一耙的,不过分散精力,自取缓死而已。”

赵当世附和两声续道:“不久就要进潼川州,闻听那里有张、孔二部,不知昌先生如何看待?”

昌则玉不假思索回答:“张令、孔全斌皆良将,所部兵士亦百战老卒,与之火拼,有弊无利。且陕西洪承畴蠢蠢欲动,若与他二人缠夹不清,恐延误时机,反遭重重包围。潼川州是一道鬼门关,过了,往后的路就好走,过不了,纵孙武复生,也无回天之力。”

他见赵当世沉吟不语,又道:“川中所谓‘天府之国’,无非成都周遭平坦膏腴土地罢了。其余地方,皆可说为荆棘鬼蜮。走陆路,关山阻隔,堡寨遍

地,加之大雪欲来,料之绝难行走。”

赵当世闻言依旧沉默。他沉默,是因为深知昌则玉话中道理。川路之难行,不是说说而已,真走起来,才知千难万险,实在一言难尽。两年前赵营出川的困顿景象还历历在目,赵当世不会没有反思,更何况那时候赵营的规模远远不及现在,无论机动性还是统制力度,都无法同日而语。想循着两年前的老路再走一遍,想来不可能。

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