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1 / 2)

文正公?!

裴道声神色一愣,成了精的老狐狸第一次流露出些许真实的情绪。

文正?!侍奉两代女主之后,他竟然还能得到这样的美谥?!

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为他上谥号的君主认为他裴道生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恪尽职守,忠君爱民,何况观那位易教授的举止,显然这个谥号不仅得了当时的君臣认可,更得到了后世百姓的认可。

为官多年,裴道生第一次这么诚惶诚恐,他以后究竟要如何行事,才能配得上这“文正”二字!

“文正啊!”陈旻暗暗感叹,“以后我若死了,能得个文贞的美谥便心满意足了,岂敢奢望文正?!”

不过除了几个朝堂大佬之外,绝大多数人更关注的还是那句“一身转战千万里,一剑可挡百万兵”的赞言。

文正这种一个朝代也出不了几个的美谥离他们太遥远,倒是这顾平生出塞后究竟干了什么,竟然能得到中书令如此高度的赞美更让他们感兴趣!

而如袁无疑和陈云安这样的聪明人,将裴公的赞言和国师去世的现实联系一下,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顾平生出塞的目的。

云镜中的易周诗提到的与他们所想的几乎没有区别。

【“《周书·顾平生列传》对于顾平生出塞的原因说的很简单,言及顾平生的目的一是为了挑战各国高手,二是为了震慑诸国,让诸国高手在大周国师去世之时依旧不敢浑水摸鱼。”】

【“我个人其实是认可《周书》的说法的,但如果把顾平生之前的经历串联起来一起看,就会发现顾平生的目的其实绝不仅止于此。”】

【“不对,”易周诗又自顾自否定了自己的观点,“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没有目的的,只是为了逃避。”】

【“没错!现在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赢得如斯赞誉的壮举,”易周诗淡笑道:“一开始竟然是出于逃避!”】

【“这个时候或许有观众要问了,顾平生为什么要逃避?他在逃避什么?易老师你不是说现在正是顾平生‘声名鹊起’的人生阶段吗?说句春风得意都不为过。这样一个人生得意的侠客,他有什么好逃避的?”】

【“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征来看,即顾平生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提起这个问题,很多观众脱口而出就是一个词——‘侠骨柔肠’,简单直白点,那就是‘侠义’。”】

【“何为‘侠义’?”易周诗的身旁浮现一本厚重如砖头的书,书页被飞快的翻动,然后停留在某一页放大,“最新版的《中华大词典》有一个很简洁的解释,‘侠义’指为人仗义,肯于助人,显然,八个字,无一不符合我们对于顾平生这个人的认知。”】

【“而顾平生这样侠义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相信,他师门长辈的言传身教一定在顾平生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另一个很大作用的东西,是顾平生天生的善良,一字以概之,那就是‘仁’!】

【“何为仁?让我们听听至圣先师孔子的见解——”】

【话音落下,易周诗的身侧再度浮现两行大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易周诗缓缓念出这句话,然后道:“顾平生虽然出身道家,但纵观他之前一路走来的行事,其实一直都在践行着孔圣的这句话。简而言之,他行的是仁道。”】

【“而能做到这句话,说明顾平生的很能与他人感同身受,体贴他人的不易,用现代心理学的话来说,顾平生天生就是一个共感能力很强的人。”】

【“大家现在可以想象了,”易周诗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叹息,“这样一个共感能力极强的人,把他放在当时的环境中,目之所及,处处都是遭遇了苦难的人,处处都是需要他帮助的人,见识着人性之恶,他会是怎样的感受?该是如何的煎熬?”】

【“而更大的打击是,在秦氏女一事之后,他发现,面对不公面对强权,即使是他,有时候无能为力的。”】

【“没错,他是可以拔剑,但他拔剑对谁呢?一把剑,救得了天下人吗?”易周诗叹息着道:“所以顾平生选择了逃避,逃出大周,逃向远方的远方!”】

【云镜上方闪过一行行小字——】

【拔剑四顾心茫然啊!可怜平生,生错了时代!】

【与那个时候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思想,或许是顾平生犯的最大的错!】

【唉,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人人都学儒家经典,人人都说仁者圣乎,可又有几个能真正践行呢?】

【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娼女盗!】

【其实我很赞同易教授的观点,顾平生本质上是一个儒骨道表的人,如果他多念念道经,学学什么顺其自然,什么无为而治,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悲剧了!】

【可惜这些都是我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