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苦心培养的官吏,玷污了明理知礼的乡绅世家,这口大锅,你们扛下了。至于这些海商们背后的靠山,看不见,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国史馆掌馆欧阳学士上了奏章,痛斥商贾重利忘义,实为东南污浊之根源,为清本正源,列出了十四条。一,行古法,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二,复保甲,出入皆领官照,无故不得出县;三,收拢执照,盐铁茶丝等物皆改为官办,不得私自谋利;四,贾人择地而居,与诸民相绝,阻其纵酒声色、骄泰奢侈,败坏风气…”
刘玄听完后,后背都出了冷汗,自己这位老古板师伯,还真是狠人,这一封奏章,真要是准行了,要坏多少事?
“刘卿,你觉得欧阳学士此十四条如何?”
都是屁!臭不可闻的屁!都是因噎废食的混账话。听上去是一劳永逸的“好法子”,实际上却很难经得起推敲。地方有杀人伤人案,是不是把菜刀镰刀等铁器都收了?常有奸淫案,那是不是把作案工具都锁了起来。这样才一劳永逸。
自己从来没听说过这欧阳毅师伯有这般迂腐啊,刘玄脑子里在飞速转动着。突然间想明白了,欧阳毅师伯只怕打着漫天要价,坐地还价的主意。
按照惯例,如果圣上不同意欧阳毅的那封奏章,就会扣在上书房,不批红也不驳回,即“留中不发”。那么外朝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就当这份奏章飘没。可一留中就正中欧阳毅的下怀,他可以再上一份奏章,把调门降低些,但还是有巨大非议。圣上又留中,这时欧阳毅上第三份奏章。到时只怕这份奏章的尺寸会卡得恰到好处,即能实现欧阳毅的目的,又不会引起太多非议。
这时皇上你要是还留中不发,信不信老臣一头碰死在东华门?连上三封奏章都未能获恩准,老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刘玄都能把欧阳毅到时在东华门前哭诉死谏的词想好了。
还是自己开了个坏头啊。
现在圣上把这皮球顺脚就踢到跟前,刘玄还不好再装糊涂了。他在脑子里飞速地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一遍,思量着合适的对策,该如何是好呢?既要能解了圣上的围,还不能明面上驳了欧阳毅的面子。看到御桌上厚厚一叠的奏章,刘玄心里有了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