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四十章(2 / 2)

叛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反清复明的有能耐义士,变成了一个地方叛乱的前任藩王。

这明晃晃的目的昭然若揭,但凡有点聪明的人都能看出其反叛的背后实际上只是想让自己当皇帝而已。

康熙想起平西王之前还有个“延陵将军”的别称,相传延陵吴氏是春秋吴国王族的后人,而吴国又与周王室同宗同脉,由此可以推出,他吴三桂是周王室的后代。

呵,怎么,还在想尽办法给自己找出身尊贵,血脉纯正的理由么?

可笑至极!

大清目前局势一片大好,康熙回想起刚才费扬塔珲说的一句话,前线暗哨递来的消息中道如今的吴三桂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按照吴三桂的性格,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在私底下盘算些临到后期的反扑动作,大清虽说是不惧对方头脑发热下出的昏招,但是,没有必要的损失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看来,大清距离胜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康熙吩咐正静静等候口谕的费扬塔珲,叫他传令给前线的人手,减少最近活动的范围和频率,静观其变即可,想必前平西王不会让人失望的。

*

书房的正事处理完毕以后,乾清宫的书房又恢复了平静,大内侍卫首领也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梁九功将关上的房门打开,让外面等着的伺候的宫人端着茶水、点心等物品进来了。

他微微躬身,向康熙恭顺地问道:“皇上,现下可是要到哪位娘娘的宫中安置?”

不是梁九功身为太监总管非要管皇上在后宫夜里安寝之事,而是皇上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后宫了,除了前朝有事经常歇在乾清宫以外,就偶尔去承乾宫的贞顺斋看一看乌雅小主了。

原本早已不再管事儿的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也隐约透出些许不满。毕竟皇上的子嗣虽然出生的多,却也夭折的多,能立住的目前屈指可数。

同他的阿玛一样,子嗣稀少,先帝共有八个皇子,后来也只有皇帝、裕亲王福全和恭亲王常宁三人,而六个公主也只有一位存活下来。

也许太皇太后想着只要基数够大,最后的结果定然是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比起先帝宠爱董鄂氏的程度,太皇太后倒是一点也不担心皇帝沉迷女色、感情用事。她养大的了这孩子,不说是完全了解皇帝,但大致上是清楚的。

一贯令她骄傲的孙儿自幼时起,便自律得可怕。

康熙是何等的敏锐和精明,在近来几次到慈宁宫向太皇太后请安,自然也察觉到了她老人家的心思,或者说,太皇太后就压根没有掩饰过。

太皇太后的一生称得上是跌宕起伏的,历经三朝,辅佐了三任皇帝。对外政治,对内调和后宫内部矛盾,极大的促进了大清的统一。

在先帝还在世时,为了巩固大清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也同样是为了维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将自己亲生的三个公主嫁给蒙古贵族联姻。

在先帝去后,孙儿还未长成,她便毅然在巨大的压力下周旋于各方势力,直到皇帝有能力接手一切。

因此,太皇太后对康熙从小就是非常看重的,行为举止谨慎小心,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异常警惕。她虽然慈爱,却对皇帝方方面面的要求都十分严苛。

直至康熙亲政,太皇太后放权,这才什么都不管,对康熙也隐隐有些迟来的纵容。兴许是老了总是回忆起从前年幼的皇帝,觉得对那时的孙儿是过于严格了,不过要是再重来一次,她依旧还是会那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所逼,君弱臣强,祖孙当时的处境并不算好。

其他的事情她都可以不过问,可子嗣乃大事,她不得不严肃认真对待,哪怕是教孙儿听了心烦。可重蹈覆辙这种事情,她绝对不允许再发生。

康熙听到梁九功刻意地提起后宫,便料到应该是皇玛嬷特意派人前来关照过的。

到底是孝顺,又因许久没有进后宫了,康熙静默了片刻,又看了看时辰,有些晚了,不想惊扰了那正怀有身孕的佳人,就打消了原本想去承乾宫的贞顺斋看看的念头,随后脚下步子方向一转,在宫人的簇拥下朝与承乾宫恰好相对而立的翊坤宫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