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损哪!
苏若棠垂眸,看向自家爹娘哥哥嫂嫂满是感激的样子,出门在外码头的劳力一天才五六十文,要是在县城其他地方打工,普通的一个月也就六七百文,好点的一月一千文左右。
他们一天就干两个时辰,保底就能有二十文,只要售卖得多,还能多得到钱,他们怎能不开心呢!
只是,苏小英看向自家婆婆,他们赚的钱还要上缴吗?
许氏也看到了自家大儿媳的眼神,开口道:“你们各自赚的钱,一半上缴,甜甜和叶臻住在他们自己家里,不用在咱们家吃喝,所以不用上缴,咱们和叶家是两家。”特意提醒了下。
“娘,我们都知道的,”苏小英笑着应声,能留下一半银钱,她就很开心了,她又不是傻子,小姑子嫁给叶臻,只是为了如今徭役一事,他们一大家子只需要出一个人就行,要分了家就每家服役一人,多亏啊!
奶奶一直告诉她,人知足才能常乐,不属于自己的千万不能惦记,一旦有了心思,就很难不迈出那掉入悬崖的脚。
也不能一直为别人着想忽略家人,什么都没有夫君和孩子重要,以后要以夫君和孩子为先,在保证自己的前提下。
苏小英从许氏那里得到了承诺,可以留下一半的银钱作为私房,她很满足,一半银钱,日积月累,等到他们夫妻俩有孩子,前些年也不需要他们花钱,都是从家里出,等到孩子大了,她和自家夫君存的钱加上奶奶留给她的那些假装,足够自己孩子去读书了。
所以她不会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辈子就想和自家小雨哥平平淡淡的生活,将未来的孩子养大成人,能够考上秀才,她就满足了。
许氏和苏大郎相视一眼,该敲打还是敲打,还放手得放手,一放一紧才能更好将一家人的心抓在手中,避免太多小心思。
叶臻和苏若棠相视一眼,自家爹娘也不是傻白甜啊,若不是她经历太多事,恐怕心完全听从爹娘安排没有自己主见了。
翌日一早,将东西都放到驴车上,毕竟叶臻家的牛要耕地的,这次苏若棠带爹娘前去码头卖煎饼果子,今天准备的大概能有五十份的量,粥大约二十小份,三十大份的量,若是都要小份至少得八十份。
苏若棠和许氏坐在牛车内对坐着,苏大郎驾驶着牛车,苏家村的位置距离大梨县大概半个时辰的距离,太阳升起时候,已经到了大梨县码头了。
最靠近码头的好位置都被占领了,苏若棠和自家爹娘一直往里走,在靠近一个拐弯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合适位置,后面不远处正好是河岸,将牛拴在这里也方便。
“爹娘,就在这里吧,这还有石墩子,咱们在旁边支摊,有些东西放在这石墩子上正好,”苏若棠看着差不多高一米多长两米宽一米的石墩子,简直太方便了。
“这石墩子真好啊,”苏大郎忍不住摸了一把,要是扛回家,在院子里弄个灶台,哎呦,真合适!
简直太合适了!
许氏对着苏大郎的胳膊来了一巴掌,笑骂道:“你个财迷,这可是公家的东西,快将东西搬下来。”
一旁不远处有个胖大娘,其实也不胖,就是腿很细肚子和腰那一块有点稍胖,毕竟古代妇女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她售卖的是自家做的酱菜咸菜一类。
另一边是拐角没人摆摊了,这个位置很偏,一般做吃食的都往前面去了,这里稀稀拉拉就几家,对面是一个老头卖的青菜或者果子制作的干,这些都容易储存,往来的船只买些晒干的菜或者果子在船上吃,酱菜咸菜也是如此,平常售卖的少,一般只有商船停靠时候会售卖得多。
在大爷旁边不远处有年轻夫妻俩卖海菜汤外加蛤蜊粥的,炊饼面什么的都挤到靠近码头的好位置去了,在这里的都比较佛性,那大娘和大爷就等着商船来后他们就赚钱,这年轻夫妻的粥是事先调配好的,还菜汤中的海带是煮熟晒干的,蛤蜊粥也是如此,粥里面的大米都是熟了后烤干的,只要按照他们打包的一份放在碗里,加入开水等过了一炷香,也就是好了,也是主要卖给来往的商船。
如此一来,见了来了个卖新鲜吃食的,也是惊讶无比。
旁边大娘直接过来帮忙了,“哎哟,你们咋来这里卖?这里基本很少来人的,都在前面吃去了啊。”
那大爷和年轻的夫妻俩也来帮忙,“李婶子说的对,这边来往人少,我们都是售卖给商船的,你这些是每天新鲜吃食啊。”大爷帮着抬卤味桶,“这味道这么香。”
年轻夫妻是姓韩,丈夫叫韩山,娘子王氏,韩山和苏大郎将制作煎饼果子的制作的铁炉子,上面是圆形煎饼大小,中间是火炉造型,放置炭火,这还是他们偷偷从大清那边制作的,怕来到大明还得经过各种手续。
放在了石墩子一旁,其他各种小料放在石墩子上,随后苏若棠用拿来的六根粗大棍子将一块编织的薄的凉席支撑起来,遮挡太阳,那边许氏和这三家聊起来。
苏大郎时不时插句话,“那边我们也挤不进去,那边正好也可以放牛和板车。”
“你们这帮忙了,正好一人尝一个我们家基础款的煎饼果子,我家孩她爹可是吃不够,”许氏说道。